武江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行动计划
(2016—2018年)
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市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部署,切实做好我区补短板工作,根据《韶关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行动计划(2016—2018年)》,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与工作目标
(一)总体要求
按照中央、省、市关于补齐软硬基础设施短板的部署,提高投资有效性和精准性,围绕薄弱环节,加快短板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资于人的力度,全力提升人力资本素质,使劳动者更好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力争用三年时间,使我区城乡基础设施保障能力达到更高水平,人才供给体系、保障性安居工程、医疗卫生、生态文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产业发展平台与创新发展相适应,基本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新型城镇化相协调、与新供给体系相匹配,布局科学、覆盖全面、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软硬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二)工作目标
1. 信息基础设施与“互联网+”、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发展需要相适应。到2018年底,全区光纤入户率提升至60%。
2. 交通基础设施基本实现互联互通、便捷畅通。到2018年底,完成窄路基路面扩宽改造任务21.1公里,总投资2240万元,基本实现具备条件行政村100%通客运班车。
3. 水利综合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到2018年底,我区主要乡镇达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从2015年的83%提高到90%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2015年的0.5提高到0.75。
4. 环境污染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大。到2017年底,我区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提高到90%以上。
5. 人力资本素质全面提升。到2018年底,达到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市、区)标准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培养高素质人才。2016—2018年期间,年均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至0.03万人次。
6. 加大医疗卫生投入。扩大开放医疗服务市场,积极引进珠三角地区社会资本和先进管理模式,多形式开办民营医院。坚持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质,建立与任务功能相适应的医疗卫生财政投入增长机制。鼓励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向社区倾斜,全力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进程,着力构建综合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7.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把生态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资源环境短板,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8. 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主动融入珠三角,落实《中国制造2025》,充分利用联合打造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这一合作平台,积极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形成与珠三角地区优势互补、分工专业化与协作一体化的特色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环保涂料、机械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服装制造等产业,深化产业链在区域间分工协作,打造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与珠三角产业配套基地。努力构建与珠三角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9.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依托高铁韶关站打造高铁经济,繁荣发展酒店、餐饮、商贸业,助力韶关“大旅游”,着力打造奥园·韶关印象旅游产业集散地,稳步推进恒大酒店、蝶峦酒店等高档次商业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旅游服务、餐饮、娱乐、酒店等服务业水平。以黄沙坪创新园、佰旺电商城为突破口发展电商物流,以雪印冷链物流、前进农产品物流为依托发展绿色物流,以沐溪工业园、武江科技园、甘棠工业园为依托,发展园区配套物流。以前进建材城、光华机电五金商贸城、五洲国际汽配城为龙头发展专业市场,为韶关“大物流”发展提供持续动力。稳步发展房地产也,加大城区改造项目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城市形象。
10. 重点加强产业发展平台建设。以创新驱动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加强与珠三角地区产业对接,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战略性支柱产业,重点建设武江工业园基础设施,建立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11.着力推进城市提升。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升城市整体竞争力,切实解决我区城市空间不合理、基础设施薄弱、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交通拥堵等城市病。
二、重点任务与政策措施
(一)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全市信息化先导区。
1. 加快推进超高速无线局域网等无线宽带网络建设。实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推进三大基础电信运营商4G及无线宽带城市建设工程、公共区域无线局域网络、超高速无线局域网等项目。加快超高速无线局域网技术研发,推动超高速无线局域网技术在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等交通沿线的规模化部署与应用。加大对宽带网络建设的投资力度。(区经信局、区文广新局、区发改局、区财政局、区住建局)
2. 大力推进光纤到户。提升光缆网络覆盖密度和网间带宽,按照优化架构、提升容量、调整接入、广泛覆盖的原则,建设骨干光缆环。实施村村通光纤工程,引导电信运营企业在全区所有行政村建立通信机房和光缆接入节点。(区经信局、区文广新局、区发改局)
(二)完善互联互通交通网络,基本建成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1. 加快县乡公路建设。进一步提升农村公路通达性,提高县乡公路通行能力和路况水平。大力推进连接交通枢纽、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旅游景区的重点经济网络公路建设。开展全区贫困村中200人以上的自然村道路路面硬化建设,改善农村公路交通安全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公路安全防护水平,全面提升公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能力。改造县乡公路,基本建成外通内联、通村畅乡、安全便捷、均等一体的农村公路运输服务网络。(区住建局、区地方公路管理站)
(三)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推动城市整体提升。
加快五大提升工程的建设。实施交通顺畅提升工程,重点建设上饶路、上饶桥、移山路、群康路、环山路等市政道路;实施公交优先,建设智能交通,适度新建公共停车场。实施城市功能提升工程,重点开展芙蓉东路沿线等内涝点整治,加快城市供水管道的改造和小街小巷净化美化整治。实施环境与景观提升工程,重点加快芙蓉山公园、韶州公园老虎岩景区、林桥坑湿地公园等城市公园建设,将武江奥园段打造成为亲水岸线;提升门户形象,对高铁站、西河客运站等城市对外窗口的环境进行提升。加快推进新城建设工程,重点加快推进百旺路扩建、滨江路、芙蓉隧道、综合客运枢纽站一期、安置房等项目建设;努力完成新城征地拆迁任务。实施城市管理提升工程,推进市区两级政府城市管理机构改革,合理设定市、区城市管理部门的职责分工,加强综合执法,推动执法重心下移和执法事项属地化管理。(区城管局)
(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水利防灾减灾和水安全保障能力。
1. 提升城乡水利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大江大河防洪骨干工程、防洪薄弱环节、中小河流治理等重点工程建设,确保北江干流堤围达标。2016—2018年,重点建设我区中小河流治理、大江大河治理、市区河堤改造、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工程等项目,完善城乡水利防灾减灾保障体系。(区农业局)
2. 优化水资源配置。做好跨区域水资源调度管理,优化区域引调水工程布局。2016—2018年,统筹推进城镇供水体系、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重点解决农村地区、城乡接合部供水问题;因地制宜建设小型水库,构建区域水资源配置保障体系。(区农业局)
3. 加快农田水利建设。2016—2018年,继续推进大中型骨干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完善农村水利保障体系。(区农业局)
(五)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切实改善环境质量。
将水污染治理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全面推进城市污染河涌综合整治,实施控源截污管网、垃圾清理、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工程;加快建设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工程等环境基础设施工程。重点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和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2016—2018年,系统实施水面保洁、清淤清障、引流活水、生态河岸、绿化美化等工程,完成市下达新增配套管网、新增农村污水处理站、污水处理设施、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筑垃圾消纳场任务。(区城管局、区住建局、区农业局、区发改局、区国土资源分局)
(六)加快义务教育均衡优质标准化及高等教育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1. 加快义务教育均衡优质标准化发展。推进义务教育现代化和标准化学校建设,全面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加快基础教育现代化步伐。统筹义务教育布局和资源配置,整合市区教育资源,缩小区域、城乡、校际间差距,进一步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有效解决“大班额”问题。(区教育局、区人社局、区财政局、区发改局)
2.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的技能培训制度,构建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开展对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职业农民、退役军人以及去产能淘汰企业转岗职工的免费职业培训行动;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补贴政策,使符合条件的企业职工及时享受培训补贴政策。通过校企合作改善实训设施,针对去产能淘汰企业所涉职工的转岗技能要求,采取“送教进厂”、定向培训等方式提高技能培训的质量。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优化提升各类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总体保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规模大体相当,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区人社局、区教育局、区财政局、区发改局)
3.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继续实施广东“特支计划”和“扬帆计划”,深入实施武江区“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工程”,完善引才引智机制,建立武江区人才专家库,提升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区委组织部、区人社局、区教育局、区财政局、区发改局)
(七)加大医疗卫生投入。
扩大开放医疗服务市场,积极引进珠三角地区社会资本和先进管理模式,多形式开办民营医院。推进基层医疗机构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区卫计局)
(八)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打造广东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发改局、区住建局)
(九)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
主动融入珠三角,加快推进建设“广佛肇+清云韶”经济圈,把武江区建设成为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带配套区、珠三角生态休闲区和珠三角连接内陆腹地桥头堡,努力构建与珠三角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区发改局、区经信局、甘棠园区管委会)
(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积极对接珠三角市场需求,创新服务业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大旅游、大物流,培育发展新兴高端服务业态,实现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区发改局、区经信局)
(十一)重点加强产业发展平台建设。
以创新驱动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加强与珠三角地区产业对接,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战略性支柱产业,建立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区发改局、区经信局、甘棠园区管委会)
三、保障措施与督查考核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各行业行政主管部门、相关单位是区补短板推进软硬基础设施建设的责任主体,要切实履行职责,明确各项工作任务和目标,制定具体工作计划,精心组织,扎实推进,早见成效。各项重点任务责任单位要加强统筹协调和指导服务。
(二)优化项目管理机制
各单位要坚持规划先行,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底线,在摸清家底、找准问题的基础上,将补短板任务与发展规划、专项规划有效衔接,实施有序建设。补短板各项工作任务要落实到具体项目,实施分类管理,在建项目加快进度,储备项目加快前期工作,形成“建设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良性循环。构建纵横联动协调机制,各部门、各单位之间要主动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三)创新投融资机制
各部门、各单位要把补短板作为重点工作,加强财政预算与补短板投资计划的衔接,完善政府投资管理。同时,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政策,加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通过特许经营、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通过设立政府引导基金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专项建设基金,发挥国家和省、市对我区补短板建设的支持作用。贯彻落实省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通过“险资入粤”行动和设立融资风险补偿金等方式,构建“政银保企”合作机制,促进融资担保支持补短板项目建设,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对补短板重点领域加大信贷投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优化投资环境,放宽市场准入,提高政府服务效能,释放投资活力。
(四)严格督查考核
区发改局要将补短板行动各年度目标分解落实到各有关部门,并按照省、市、区统一部署对各部门、各单位补短板工作情况开展专项督查。各部门、各单位要将补短板工作纳入年度重点工作,确保落实到位,并于每季度结束前5个工作日内,将本季度推进落实补短板工作进展情况报区发改局,由区发改局汇总后报区政府,区政府于每季度结束后5个工作日内将我区本季度推进落实补短板工作进展情况报送市发改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