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区农业农村局深入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工作要求,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转作风、提效能,团结协作、攻坚克难,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就2021年工作总结及2022年工作计划汇报如下。
一、2021年度工作情况
(一)指标完成情况
1、经济数据。据初步统计,2021年农林牧渔业1-11月总产值11.07亿元,同比增长23.8%;农业建设项目组团1-10月实际完成投资18268万元。
2、粮食生产。据初步统计,2021年我区粮食播种面积为5.93万亩,较2020年增加0.08万亩,增幅为1.36%;总产量为2.69万吨,较2020年增加0.24万吨,增幅9.79%。顺利完成市下达的粮食生产任务。
3、畜禽生产。据初步预计,2021年全区生猪饲养量和出栏量为27.6万头和14.3万头,分别比去年增长6%和7%,家禽饲养量和出栏量为135.5万只和103万只,比去年增长4.6%和5.3%;母猪存栏量2.7万头;山羊饲养量为4980头,牛饲养量为2050头。我区水产养殖面积为8910亩,水产品总产量为3250吨(其中:养殖产量3211吨,捕捞产量39吨)。
(二)主要工作亮点
1、顺利完成全年撂荒地治理工作。武江区2020年撂荒耕地面积为4550亩(不含季节性撂荒面积),截至2021年12月,已复耕复种撂荒耕地面积2280亩,2021年任务完成率100%。其中,土地流转复耕1042亩,委托代耕代种492亩,引导农民自行复耕721亩,其他原因复耕25亩。预计至2022年,全区可复耕撂荒耕地将全部实现复耕。
2、大力推动畜禽养殖污染整治。今年我局出动768人(次),巡查养殖场216个(次),发出《指导意见书》17分,发出《整改通知书》5分,约谈养殖场4次,督促养殖场办理《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32个,完成环保手续备案23个(目前初步统计56个规模场已办理环保手续38户,转产养鸡5户(规模以下),处理涉畜禽舆情投诉纠纷5件;协助生态环境部门立案查处2个养殖场。目前,我区养殖场环保设施已全面提升,规模养殖场设施配套率100%,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90.7%,超额完成省市下达的任务。
3、妥善处理中央环保督察交办任务。今年我区农业养殖投诉案件1宗,为正邦中央环保督察投诉案件。我局高度重视,立即组织召开信访投诉专题工作会议。以坚决执行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为工作目标,成立工作组,牵头市生态环境局武江分局、重阳镇政府对投诉案件进行处置,较好地完成了案件处置工作。同时,在中央环保督察期间化解4宗群众纠纷,最大限度降低了中央环保投诉案件产生的舆情影响。
4、积极推动产业振兴发展。一是积极发展规模特色产业。制定“五朵金花”特色农业产业规划,以“一区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为抓手,全力打造武江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优势产业。重阳黄岸百香果和重阳水口兰花成功申报2021年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入库项目;武江区续源家庭农场、武江区果丰家庭农场、武江区龙安淮山生产专业合作社等3家企业列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雪印集团入选粤港澳大湾区流通企业。逐步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菜篮子”“果盘子”“米袋子”。二是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全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共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1家,市级6家);发展市级示范家庭农场8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5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化加强,成立了区级农村土地仲裁机构,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总面积2.2万亩,为武江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开展2021年农民培育工作,全年共培育精勤农民34人高素质农民85人。三是积极创建农业知名品牌。2021年武江区“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企业10家、产品认证13个。培育“龙安淮山”“百花蜂蜜”2家广东名牌产品,新增“詹氏”川贝蜂蜜省级名牌产品,龙归香蜜薯、龙安淮山、黄塱无花果、妙联丝茅姜被认证为省名特优新农产品,后坪茶树菇、龙安淮山、龙归香蜜薯、大夫前果丰贡柑、妙联丝茅姜被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依托“乐村淘”网,打造武江区域公共品牌“优粤良品”的工作正有序推进;龙安淮山、大夫前果丰农场贡柑等规模化绿色生产基地已基本建成。四是积极推进武江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韶关市武江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期工程于7月31日竣工验收,现已基本实现三通一平。同时,积极做好项目二期前期工作。二期计划投资0.96亿元,用于园区内综合服务平台、智慧农业体验基地、污水处理厂等配套设施建设。
5、稳步推动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一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红利不断释放。深入实行股份制改革,以西河镇红星、向阳村为代表,主要以集体股、个人持股、引进社会投资入股的方式,设立实业公司进行土地开发、经贸服务、资产租等实体运作,村民资产收入稳定且逐年增长,如红星股份经联社集体经营性收入近3000多万元,股份经联社村民(股东)除每年固定的集体经营性收入分红外,实行村民退休制度(男性55岁、女性50岁),村民每月可在村集体领取退休金;全体18岁以上村民可领取社保补贴;村民在村办卫生站门诊全额免费,村民住院村内报销60%,并将新农保报销费用全额返还个人。二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试点。2021年,在总结前两年扶持成果经验的基础上,我局再次向市级成果申请扶持试点村2个(田心村、山蕉村),并多方筹措为每个试点村配套相应扶持资金,其中第一批资金(30万元/村)已落实到位,目前两村已按计划开展土地平整等项目建设。三是推动宅基地改革。截至2021年12月,全区累计审批宅基地建房申请406宗,审批用地面积63.046亩。四是落实村改居有关工作任务。今年我局对全区51个行政村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权进行了确权颁证,累计颁发证书约2.4万本,涉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8.8万人,并同时完成2020年度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有效理顺了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资格与资产权属关系,为下一步村改社区奠定制度基础。
6、强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一是强化工作联系机制,共同谋划镇村发展。全区选取29名干部进驻各村,会同东莞驻镇帮扶队伍,深入各村组开展调查研究,逐步摸查当地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现状等第一手资料,分析资源优势和短板弱项,积极摸索监测帮扶、产业就业、镇村建设、基层治理等方面促进镇村发展的方法。二是强化监测帮扶机制,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全区开展全区脱贫攻坚逐村逐户“回头看”核查,成立了3个专项核查组,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八有”要求,对全区脱贫户进行全面核查。对335户1146名有劳动能力脱贫户,重点排查2021年务工、务农收入等情况;对393户581名无劳动能力脱贫户,重点排查脱贫人口住房、安全饮用水等家具环境情况。截至目前,已按程序确认27户脱贫户为脱贫不稳定户,录入省防贫监测信息系统,通过完善区民政局、区人社局、区卫生健康局、区应急管理局、区残联等相关行业部门预警沟通机制,提前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防止返贫致贫,对返贫的及时落实各项帮扶举措,实行动态清零。三是强化信息报送机制,全面做好宣传动员。设置了实施乡村振兴工作简报平台,发动各镇工作队员积极投稿,目前已印发12期工作简报,形成各镇工作队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共同进步的浓厚氛围。四是强化教育培训机制,切实提高业务水平。举办了全区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干部培训班,对驻镇帮镇扶村干部、各镇分管领导、业务骨干和32个重点村村委书记共140人进行全员培训,聚焦当前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等进行了专题辅导和详细解读,为全区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扎实开展打下坚实理论基础。五是强化镇村共建机制,推动镇村持续发展。各镇通过调查发现本地招商资源禀赋,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完善企业服务长效机制,积极投入招商引资。如西联镇积极引进广州教育、智慧健康养老、地产等方面企业到沐溪村,就利用村集体安置富余用地建设老年大学、老年健康公寓规划项目进行了洽谈,积极推动形成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的新格局。
(三)主要工作措施。
1、提高站位、提升境界抓落实。大力倡导担当作为、狠抓落实的鲜明导向。以“两个维护”引领落实,以落实成效检验“两个维护”,旗帜鲜明将政治,心无旁骛干事业,聚精会神抓落实。紧紧围绕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等战略布局,找准当前农业农村局工作定位,确定农业农村局工作重点。
2、提高质效、预防风险抓落实。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底线思维。切实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严肃对待侵犯农民利益的大事小事;紧盯惠农项目资金、集体资产管理、土地征收等领域的突出问题,持之以恒正风肃纪。
3、提升作风、强化责任抓落实。号召全体干部职工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时时刻刻把工作放在心上,把落实抓在手上,在困难、问题面前不畏惧、不退缩,敢于碰硬、敢于坚持,树立正确的事业观,保持和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办实事不图虚名,求实效不做虚功。以“定了就干,要干就精”为准则,把各项工作落实到行动中,一项项分解,一步步展开,一件件落实。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撂荒地治理工作局面需进一步打开。一是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农业生产所需劳动力不足,农业生产成本在不断提高,严重影响了农民的耕种积极性。二是相关的复耕灭荒优惠政策不够,财政投入不大,丢荒地复耕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衔接不够。三是土地流转不畅,农民不愿轻易放弃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宁荒不转;同时我区土地碎片化较多,加上一些丢荒田地力水平较低,灌溉条件差,甚至道路不畅,机械无法耕作,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承租积极性不高。
(二)基层机构建设亟待加强。一是基层防疫队伍人员不足,且村级防治员年龄偏大、学历偏低。二是我区缺少专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和编制人员,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工作难以保证。
(三)乡村振兴工作对标上级要求存在差距。一是产业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农业产业协同发展短板较为突出,镇村“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不够协调,产业帮扶联农带农的能力还不够强。二是镇域经济总量规模偏小。缺少主导产业支撑,产业布局分散,经济增长乏力。三是个别村庄管护机制不够健全。个别村庄存在重建轻管的现象,切实需要完善管护机制,确保长效管护。
三、2022年工作计划
(一)做活土地文章,以土地规模经营促进产业规模发展
一是围绕土地、用好政策,统筹整合各级政策,谋划制定金融助农、产业奖补、耕地复耕灭荒补助等系列推动土地流转工作方案,完善机制,大力推进撂荒耕地整治,着力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工作,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根本保障。二是激活土地、盘活资源,盘活农村资源、市场资金、各类资产,搭建农村资源交易平台,实现农村“三变”,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物质保障。三是用活土地、培育主体,培育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年内培育新增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2个、家庭农场8家、农民合作社3家以上,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力量支撑。四是集约土地、创建品牌,集中打造1个具有地域特色和影响力的名特优农产品品牌,年内新增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1个以上。精心培育“五朵金花”,力争实现千亩以上规模农业“零”的突破,形成规模和品牌效应,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示范引领。五是优化土地、谋划“线路”,着力抓好“龙归-江湾”“西河-重阳”两条美丽乡村示范带的提升,作好产业布点、景点打造,推动乡村游发展,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活力”注入。六是规划土地、推进农业招商,继续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谋划“智慧农业园”“农产品交易集散配送中心”“标准化生产服务基地”等项目,积极对接韶关市番灵饲料有限公司等有实力的农业企业,为产业发展提供外力支持。七是稳定粮食生产,确保全区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5.23万亩以上,产量保持在2.29万吨以上,口粮自给率100%,薯类、豆类和玉米产量基本保持稳定,粮食产能稳定在2.45万吨以上,确保耕地面积基本稳定、质量不下降,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不断增强。
(二)做细“助镇帮扶”措施,以驻镇帮镇扶村促进乡村振兴发展
一是强化队伍建设。持续跟进派出驻镇帮镇扶村干部、农行金融助理、“三支一扶”和大学生志愿者工作队员的工作情况,不断完善队伍建设。二是强化机制建设。以完善监测帮扶机制为抓手,定期开展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持续稳定贯彻落实兜底救助政策和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以完善信息报送机制,以乡村振兴工作简报为信息平台,形成各镇工作队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共同进步的浓厚氛围。以完善教育培训机制为抓手,继续全区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干部培训班,不断提升镇村领导干部和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员开展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的本领能力,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工作任务。以完善镇村共建机制为抓手,各镇调查发现本地招商资源禀赋,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完善企业服务长效机制,积极投入招商引资。三是强化项目谋划。加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路网、电网、水网,建设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和污水处理设施,优化农村环境卫生,使镇街风貌焕然一新,环境面貌大为改善,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三)做优“打擂比武”方式,以“打擂比武”促进乡村环境整治整体发展
一是优化评比管护机制。继续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擂比武”活动经验做法,巩固拓展广度和深度。通过组团联动推进、配套资金奖补、擂台综合评比等方式,重点解决发展推进不平衡的问题,继续发动村民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二是优化评比内容。推进美丽庭院创建工作,鼓励村民在房前屋后、闲置空地经营“四小园”等小生态板块,打造形神兼备的美丽田园。抓好农房管控和风貌提升,完善契合乡村淳朴民风的村规民约。三是优化整治成效。推动美丽农居更有文化、更有内涵,以绿色自然美化乡村环境,以乡土气息留住乡愁记忆。五是健全农村卫生保洁长效运营机制。实行“门前三包”制度,推动村庄清洁行动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六是健全公益设施管护机制。对公益设施特别是对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治理、厕所革命规范化的管理做到管护有制度、有经费、有人员,保障设施设备建成后持续正常使用,有效做好村内公共设施、文体设施、草坪树木等的长效管护。七是强化村民自治。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深入开展美丽庭院评选、环境卫生红黑榜、道德积分兑换等活动,提高农民群众维护村庄环境卫生的主人翁意识。八是强化乡风建设。开展农村道德模范、最美邻里、新乡贤、好儿媳等评选活动,培育优良家风、文明乡风和新乡贤文化。
(四)做深“改革”机制,以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村和谐有序发展
一是深化农村宅基地改革工作。指导规划编制农村宅基地选址、范围、面积等布局工作,全面摸清底数,稳控增量盘活存量;积极探索三权分置,确保后续农村村民宅基地需求得到有效保障。努力争取涉农资金、债券资金等筹备建设“武江区农村宅基地管理系统”,力争将宅基地管理的申请、审批、监督、执法等工作全部实现平台化、信息化管理。二是持续推进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试点工作。盘活利用、活化经营农村宅基地,采取“村企合作”的方式,探索宅基地流转增值。加强集体资产的管理与搞活经营相结合、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相结合、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与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相结合、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与增加农民收入结合、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的五个“结合”,深入盘活集体存量资源走综合开发之路。同时,积极争取上级资金,用资金撬动闲置资源,深入推进“资金变股金、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的“三变”转化,增加村集体收入。三是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释放改革红利。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机构为抓手,积极探索适合区情的经营性资产运作模式。总结提炼西河镇红星、向阳村的经验做法,引进社会投资入股,设立实业公司进行土地开发、经贸服务、资产租等实体运作,确保村民资产收入稳定且逐年增长;加快土地资源流转,依托西河镇北片区、龙归镇、重阳镇、江湾镇农村交通便利、生态优良等优势,发挥经济联合社作用,通过流转土地,招商引资发展规模化农业产业。积极推进西联镇赤水村、西河镇红星村“村改居”试点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村的股份制改革工作,提高集体和居民收益水平。
韶关市武江区农业农村局
2021年1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