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普通农妇到巾帼致富带头人
宋道玉,韶关市武江区龙归镇后坪村人,是当地家喻户晓的“生姜女王”。2010年,她抓住国家扶持政策机遇,牵头成立了韶关市第一家由妇女组成的巾帼妇联合作社——龙归后坪丝茅姜生产专业合作社。在此之前,她已深耕农业领域多年,凭借对生姜种植的执着与创新,逐步成长为当地科技致富的标杆人物。
宋道玉的创业故事始于对传统农业的反思。早年,她发现本地生姜种植分散、技术落后、销路受限,农民收入微薄。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她决心改变这一现状,带领乡亲们走出一条产业化、品牌化的道路。她白天钻研种植技术,晚上学习合作社管理知识,逐渐摸索出“合作社+农户+科技”的发展模式。凭借过硬的种植技术和诚信经营的口碑,她先后荣获“韶关市城乡巾帼建功先进个人”“韶关市科技致富女能手”“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粤北建功立业女能手”等荣誉称号,其合作社更被评为“省巾帼创业示范基地”“全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科技赋能打造全产业链
(一)深耕特色领域,树立品牌标杆
丝茅姜合作社以“龙归丝茅姜”为核心产品,依托粤北山区独特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培育出姜香浓郁、纤维细腻的特色生姜品种。与传统种植不同,合作社通过标准化生产流程、统一技术指导和品牌包装,将原本零散的农产品升级为具有地理标志意义的“丝茅姜”品牌,成功打入珠三角高端市场。
(二)创新驱动发展,破解产业难题
宋道玉深知科技是农业提质增效的关键。她带领团队先后承担了“生姜连作种植技术探索”“丝茅姜高产栽培技术示范推广”“丝茅姜贮藏保鲜技术研究”等3项区级科技计划项目,攻克了生姜连作障碍、病虫害防治等技术难题,将亩产量从3000斤提升至5000斤。此外,合作社创新开发了生姜深加工产品——龙归姜糖,延伸产业链条。姜糖采用古法工艺与现代灭菌技术结合,既保留传统风味,又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成为韶关特色伴手礼的代表。
(三)辐射带动效应显著
合作社以龙归镇带头村、后坪村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妙联、矿塘等地500余户农户参与生姜种植,为农村妇女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带动村民创收增收,真正实现“小生姜撬动大产业”。
政策“及时雨”化解发展瓶颈
2020年,受市场波动和疫情影响,合作社急需升级改造,但合作社账上资金仅能维持日常运营,宋道玉算了一笔账:改扩建生姜加工车间和购置套姜糖、姜粉、姜汁、干姜片生产流水线设施设备仍有较大的资金缺口。龙归镇妇联了解到其面临的资金瓶颈问题后,立即向武江区妇联反映,区妇联立足“党政所急、妇女所需、妇联所能”的工作定位,联合镇妇联深入宋道玉家中、车间实地走访了解有关情况,因地制宜,协助其积极申请广东省妇女创业小额担保贴息贷款,经市妇联、韶关市农商银行武江分行实地考察后,成功申请了30万元的妇女创业小额担保贴息贷款。这笔资金如同“及时雨”,被精准用于车间改造和设备采购,生产效率显著提升。
从“单打独斗”到“共同富裕”
(一)产值与就业双提升
贷款前,合作社加社员种植面积约1500亩,年产值约2500万元。以丝茅姜为原料的姜糖年销售量四千多斤,年销售额约22万元;贷款后,生产线升级使加工能力翻倍,2024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就业方面,合作社用工300人次,带动相关农民每户增收9000元,为韶关“百千万工程”注入强劲动能。
(二)品牌影响力显著增强
借助政策支持,宋道玉带领团队频繁亮相市、区农产品展销会、丰收节、“三八”节妇女农产品展示等活动。2023年,合作社通过电商平台开拓全国市场。
宋道玉与丝茅姜合作社的成长历程,是妇女创业小额担保贴息政策效能的最佳注解。从破解资金瓶颈到激活全产业链,从带动就业到赋能乡村振兴,这一案例生动诠释了“政策搭台、巾帼唱戏”的共赢逻辑。如今,“丝茅姜”不仅是一张富民产业名片,更成为新时代女性自立自强、创新创业的精神符号,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韶关经验”。
(区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