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动态

双百行动 | 校地携手擘画乡村振兴新画卷——看武江区如何答好“双百行动”答卷

发布日期:2025-07-24 15:24:06 来源:武江发布微信公众号
打印

  为深入实施广东省百校联百县助力“百千万工程”(简称“双百行动”),强化县镇村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智力和科技支撑,2024年10月,武江区与韶关学院、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举行结对共建签约仪式,成立了“双百行动”专班,三方携手推进“百千万工程”。


convert_2.jpg


  “双百行动”实施以来,三方紧扣“武江所需、高校所能”精准对接,在教育赋能、医疗提质、治理升级和产业振兴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探索出一条校地联动、互利共赢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为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注入新动能,让高校智慧在基层实践中真正开花结果。


convert_10.jpg


  教育赋能:点燃未来希望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武江区 “双百行动” 工作专班始终将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列为共建清单重点项目,迅速启动并持续推进相关工作。2024年12月,武江区教育局挂牌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共建单位,为校地协作搭建起沟通桥梁;2025年4月,结对共建的韶关学院、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与武江区教育局携手,正式成立武江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同体;5月,《武江区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同体工作方案》印发,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并建立定期沟通协调机制。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专题研讨会等形式,校地双方共同研究解决课程衔接、资源分配等建设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形成了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良好工作格局,让思政教育的合力持续增强。近期,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共同体组织成员单位参加了韶关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讨会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交流展示会活动。经评选,武江区一共获奖13人,其中高中组获奖4人,初中组获奖5人,小学组获奖4人,此次活动为武江区思政教育体系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参考。


convert_6.jpg


  科技创新教育同样亮点纷呈。共建以来在重阳学校、至和汤邓淑芳纪念学校举办中小学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覆盖了20多所学校 700余名学生参与。韶关学院智能工程学院带来的机器人、机械臂表演,以高难度动作展现科技魅力,激发了学生探索欲,提升了协作与创新能力。

  基础学科帮扶精准落地。“同学们,跟着我一起读‘A—Apple’。” 在武江区龙归镇马渡小学的英语课堂上,韶关学院外国语学院青年志愿者周芸锋正带着孩子们朗读单词。针对乡村英语师资短缺、资源不足等问题,学院推出“语言+文化+实践”方案,每周两次送教,用自然拼读法设计趣味课堂,并开发《英美文化趣谈》《英语绘本创作》等特色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同步推进。韶关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与体育学院每周六在重阳学校开展了“健身强心”训练营,通过选拔大学生结对帮扶中小学生,累计完成十期篮球、乒乓球技能课程。大学生们悉心指导并陪伴武江区重阳镇的小朋友们进行技能训练,不定期组织3V3篮球对抗赛、乒乓球回合赛等活动。通过“一对一”心理辅导结对,引导留守儿童敞开心扉,增强沟通与表达能力。通过“体育+心理”的融合模式,让留守儿童在运动中增强体魄、在陪伴中获得心理滋养。


convert_3.jpg


  从思政到科创,从语言到心理,这些教育项目全方位覆盖县域教育关键领域,通过高校资源下沉,真正扎根乡村,助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医疗提质:筑牢健康防线

  医疗健康是“双百行动”的重要发力点。

  今年4月,韶关学院医学院与武江区卫生健康局联合启动“双百行动”—— 以“百名专家下乡、百村医疗提质”为核心目标,聚焦高血压、糖尿病两大慢性病防治领域,通过“学术赋能+实践指导”双轮驱动,全面强化基层医疗队伍服务能力,为乡村振兴筑牢健康根基。


convert_8.jpg


  医学院组建以公共卫生领域青年骨干张样聪为首的专家团队,开展“理论精讲+案例实操+长效指导”培训。近百名基层医师考核全部达标,慢性病诊疗规范化水平显著提升。参训医师许小丽感慨:“以前只盯血压血糖值,现在懂了——教患者做减盐食谱、带他们练八段锦,才是真正的健康管理!”

  基层医师能力提升有了新路径。今年5月,韶关学院医学院“双百行动”专项工作组与武江区卫健局协同合作开展的“基层医师培训营”,为武江区基层医师量身定制“理论精讲+技能特训+模拟实战”进阶式职业能力提升课程。龙归镇卫生院王医生表示:“疑难知识点讲透了,答题思路更清晰了。”这种首创的“双轨并进”协同机制,既助力资格考试,又提升长期诊疗能力。

  中医帮扶向纵深推进。今年6月,韶关学院医学院中医学系主任高晓芬副教授带领中医内科、针灸推拿、康复治疗等领域的7名资深专家团队,赴武江区中医院启动专项帮扶活动,以“科室共建”为核心,推动优质中医资源向基层深度下沉。团队制定“三步走”计划:共建慢性病中医康复专科、带教提升辨证能力、建立“1名专家+多名骨干”师承模式。此次帮扶从短期培训转向长期驻点,推动院校科研与临床实践融合,培育“带不走的中医队伍”。

  作为省级定向医学生培养院校,韶关学院医学院正探索 “院校培养 + 基层赋能”模式。未来,校地将持续深化合作,让医疗赋能转化为群众的健康获得感。

  温暖传递:守护“一老一小”

  武江区“双百行动”还聚焦“一老一小”需求,通过校地协同为他们送去关怀与陪伴。

  2025年5月24日,西联村党群服务中心暖意融融:韶关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联合公益基金会开展“营养敬老行动”,为老人送上餐食包;西联新村儿童活动室里,“山里红” 党员志愿服务队正带孩子玩数学游戏。

  “山里红”不仅是支教品牌,更是高校党建赋能武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先锋力量。韶关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党委书记邓春林介绍,调研发现当地老人健康意识弱、儿童课后辅导缺,于是组织志愿者开设数学、书法、体育等课程,激发学习兴趣。


convert_7.jpg


  对儿童的关爱延伸至身心健康。结合假期留守儿童较多,教育科学学院“益心遗艺”突击队赴重阳学校开展为期7天的关怀活动,队员们精心开发并讲授“非遗+”心理美育艺术课程,巧妙结合非遗文化元素,“一对一”心理辅导让留守儿童敞开心扉。孩子们在日记里写“最感谢的教练”,在“心声墙”贴“教练教会我坚持”,字里行间满是成长。

  从“营养敬老”到“益心遗艺”,“双百行动”以需求为导向,让高校资源延伸至民生细微处,温暖了老人晚年,守护了孩子成长。

  治理升级:共绘振兴图景

  在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两所高效以科技为先导,探索出一条创新驱动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智慧社区建设存在技术短板”“新兴领域如5G基站建设引发的矛盾”“集体经济数字化转型难”……今年5月,一场聚焦AI赋能基层现代化治理的座谈会在武江区西联镇红星社区举行,来自韶关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政法学院的专家学者,与武江区区委社会工作部、西河镇、西联镇及红星社区、芙蓉村委会的代表们齐聚一堂,共同为基层治理中的难点问题问诊把脉。面对这些问题,信息工程学院专家从专业视角解读5G基站建设与村民健康的关系,消除公众疑虑,并提出“信息化支持、维护、培训”三位一体协同路径,利用AI算法分析乡村治理数据,实现智能监测与故障预警,为基层人员与村民定制数字技能课程,全面提升数字素养。

  防汛安全有了科技保障。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发挥水利专业优势破解地方难题,协助武江区申请150万元水利资金支持江湾镇饮水工程重建,推动并成立江湾实习电站灾后重建工作专班,积极推进江湾实习电站灾后重建工作。此外,多次组织专家团队到江湾镇调研,进行灾后损失及重建风险评估,指导江湾镇、重阳镇、龙归镇美丽河道建设。


convert_9.jpg


convert_1.jpg


  基层社会治理迎来革新。近日,“双百行动”AI赋能基层社会治理示范点正式揭牌,韶关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开发的“智慧芙蓉”管理平台系统,为武江区芙蓉新村的房屋租赁管理带来了新变革。学院结合居委会在乡村治理中对人员、房屋、车辆等管理的需求,组织项目开发团队,耗时 2 个月完成系统开发,解决了纸质台账管理混乱问题,通过智能匹配功能提高了房屋出租效率。芙蓉新村党总支书记邝先润表示,“芙蓉易租”系统提升了房屋租赁管理效率和村委决策的科学性,助力乡村治理和数字化建设。


convert_5.jpg


  “双百行动”以科技为纽带架起校地协作桥梁,这些探索不断拓展基层治理的新领域、新模式,让科技赋能的成果化作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福祉,真正惠及万千百姓。

  产业振兴:激活乡村动能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武江区在“双百行动”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韶关学院和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优势,围绕特色农产品品牌打造、包装设计升级、营销渠道拓展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为当地农业产业注入创新活力。

  农产品品牌化迈出大步。去年12月,一场别开生面的农产品外包装设计需求调研活动在龙归镇展开——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与韶关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的专家团队,深入龙归镇奇石村牛郎茶厂、坳头莞龙农产品集散中心、龙安淮山生产基地、强镇富村公司(粮仓)等点位,通过实地察看和现场交流,精准捕捉农产品的区域特色,梳理现有外包装在文化表达、信息传递等方面的不足。调研结束后,团队迅速行动,以创意设计为核心,融入武江地域文化元素,优化产品信息呈现方式,重点对武江区公共区域品牌“武龙源”系列农产品进行外包装升级,目前已完成各类茶叶的外包装设计工作。


convert_4.jpg


  武江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引入高校的设计理念、技术手段和管理经验,武江特色农产品逐步摆脱了“土特产”的单一形象,向品牌化、标准化、市场化方向迈进,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这种“高校智库+地方产业”的合作模式,不仅解决了当前的发展瓶颈,更培养了本土人才,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持久活力。

  特色种植有了科技支撑。韶关学院充分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与江湾镇达成香血灵芝培育、种植和销售合作协议,共建校地合作实践基地。通过高校的技术支持,江湾灵芝产业规模逐步壮大,不仅成功打造江湾灵芝品牌IP,还带动原有紫灵芝产业升级,为“灵芝小镇”建设夯实了基础。同时在兰花种植、香蜜薯深加工、蔬菜育苗提供技术支撑。

  文旅融合同步推进。共建高校团队深入马屋村、水口村、惠民街道策划乡村旅游线路,调研文创设计,为武江文旅开发提供支撑。

  文化赋能同样成为校地合作的亮点。6月29日晚,由武江区委、区政府、韶关学院联合主办,区委宣传部、区文化旅游体育局、韶关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承办的“传承红色薪火・奋进复兴征程”迎“七一” 文艺活动精彩上演,活动不仅是一场歌颂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的视听盛宴,更是武江区与韶关学院积极践行“双百行动”,以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双方以文艺为桥梁,将红色文化融入艺术创作,赋能区域文化发展,激发群众爱党爱国情怀,携手在传承红色精神、推动文化繁荣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为武江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convert_11.jpg


  从农产品包装到灵芝种植,从文旅规划到红色文艺,校地协作让智慧渗透产业各环节,为乡村振兴搭起多元赋能框架。

  “双百行动”在武江区的实践表明,校地合作是破解县域发展瓶颈的有效途径,是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创新之举。当高校的智慧之光照射到基层实践的沃土,必将结出丰硕的成果。武江区与高校的这场“双向奔赴”,正在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精彩篇章,为“百千万工程”提供了鲜活样本和有益启示。



  (韶关日报记者  武江区“双百行动”专班 吴嘉宁)

相关附件: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