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民主实践的沃土,联络站是民意汇聚的桥梁。8月21日,武江区人大常委会以“强基础、优服务、促实效”为目标,组织召开了镇(街)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设现场推进会,通过实地观摩、经验交流、靶向部署,为全区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设提供了经验和依据,注入了新动能,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落地生根。
实地观摩:从“纸上”到“现场”的经验传承
清晨的阳光洒满武江大地,参会人员首先走进新华街道五祖路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站内墙上的“风采剪影”格外醒目,群众只需用手机微信扫描墙上代表名片中的二维码,就能直接联系代表、提出建议或反映问题,实现“码上找代表、码上就办理”,让民主监督触手可及,也推动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站点负责人介绍,“我们每月的‘代表接待日’从不间断,仅去年以来就已解决无物业小区蚊虫消杀、独居老人直排式热水器更换为强排式、无物业小区下水道堵塞疏通等民生问题30余件”,这番话让在场人员频频点头。
西河镇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的“码上见代表”模式同样令人印象深刻,该模式通过拓宽民意收集渠道、延伸代表联络站触角、提升接待实效性,切实践行了全过程人民民主。西河镇人大主席介绍,当地按照“村级联络站每周二、镇中心联络站每周三、片区联络站每周四”的接待安排表,常态化开展代表进站接待群众工作,人大代表不仅定期进驻联络站,还会深入村(居)了解民意;同时以“线上+线下”融合服务为特色,通过“代表联系群”实时收集群众诉求,形成线上登记、线下办理、全程反馈的闭环机制,让民意表达渠道更畅通。例如,西河镇糖寮村人大代表麦战武、范艳红、罗寿清联合提出的“关于加快土地流转工作改善北片村土地撂荒现象”的建议,就被韶关市人大常委会推选票决为2022年人大代表建议办理工作优秀案例。
西河镇北片区(马屋村)人大代表联络站里,清晰列示着由代表牵头推动的一项项民生实事,包括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增设路灯、道路升级改造等,而附带的选民签字确认表,更是直观见证了民主协商的实际成效。站点负责人介绍:“今年8月份,我们共接待群众42人次,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38条,接待问题处理率达100%”,这番话赢得了在场人员的一致点赞。
座谈交流:从“实践”到“共识”的智慧碰撞
实地参观结束后,区委、区政府410会议室内气氛热烈,各镇街首先汇报了各自代表联络站的建设情况,随后围绕进一步优化联络站建设、提高代表履职能力、增强联络站实效等主题展开深入交流座谈。座谈中,各镇(街)人大负责人带着实践中的思考坦诚发言,既有“如何让新选代表更快适应履职节奏”“联络站活动怎样避免形式化”等问题探讨,也有经验分享,如街道的“老代表带新代表”传帮带机制、镇的将联络站工作与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重点任务结合的做法,形成了“问题导向+经验共享”的良好讨论氛围,让思路愈发清晰。同时,镇(街)也提出了联络站运行中的实际难题,包括如何更有效地收集选民意见、提升代表参与活动积极性、推动代表建议转化为实际成果等,以及“代表参与率不均衡”“建议办理跟踪难”等共性问题。对此,与会人员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提出针对性建议,区人大常委会相关委室负责人也现场回应,提出完善代表履职档案、推行建议办理“回头看”等具体措施。正如一位镇人大主席所言,“联络站不是‘摆设’,要让群众觉得‘找代表有用’,让代表觉得‘来联络站有获’”,这一发言道出了大家的共同心声。
靶向部署:从“共识”到“行动”的路径明晰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孙理鸣在总结讲话中强调,人大代表联络站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末梢神经”,建设好联络站是夯实基层民主根基的关键抓手,并明确提出四项要求: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联络站建设的重要意义;突出工作重点,扎实推进联络站“三化”建设;强化代表履职,充分发挥联络站的作用;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联络站建设取得实效。
此次推进会既是工作交流,也是动员部署,参会的区人大常委会领导班子成员、各镇街人大负责人及业务骨干纷纷表示,将把会上汲取的经验转化为具体行动,结合本地实际优化联络站功能,让民主之花在武江基层绽放更绚丽的光彩。
从田间地头的民意收集到议事厅里的民主协商,从代表履职的点滴实践到联络站建设的系统推进,武江区正以扎实举措让基层民主既有广度更有温度,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凝聚起最广泛的民意民智。
(区人大常委会 区委宣传部 曾细娥 谢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