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领域信息公开 > 乡村振兴信息公开

区委农办2021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发布日期:2021-08-18 15:30:14 来源:本网
打印

区委农办2021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办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中央、省、市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改善民生问题、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和谐的主题,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方法,积极整合各类资源,充分调动各方力量,扎实做好巩固脱贫和乡村振兴工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基本情况

(一)巩固脱贫成效方面。一是主体责任进一步压实。5个镇都能压实巩固脱贫主体责任,按照“四个不摘”要求,持续稳定贯彻落实兜底救助政策和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2021年以来,全区730户1729名脱贫户已全部购买医疗保险;截至目前共救助脱贫户495人次,医疗救助6.41万元,救助比例达到85%;393户581名无劳动能力脱贫户全部纳入兜底保障,截至目前共发放低保金、五保金和孤儿生活保障金163.05万元;截至目前共发放残疾人生活津贴316人、22.88万元,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294人、28.58万元。二是就业帮扶进一步夯实。结合省委巡视整改要求,2021年区人社局对全区540名脱贫劳动力进行了全覆盖培训,及时做好贫困劳动力就业需求和企业空岗的匹配,全区432名有劳动能力脱贫人口总体实现了稳定就业,推出公益性岗位34个。三是扶贫交接有序推进。各镇根据区扶贫办制定的《武江区脱贫攻坚扶贫交接衔接工作实施意见》,平稳有序推进扶贫交接衔接工作,5月20日前将全面完成。同时,结合交接衔接工作,加强扶贫干部队伍管理,各驻村干部坚守工作岗位,做到了思想不乱、工作不断、队伍不散、干劲不减。

(二)乡村振兴方面一是三清三拆三整治全区273个自然村100%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二是村道路面硬化(村委会通自然村)。已完成自然村273个,完成率为100%。是自然村村内道路硬化。已完成自然村223个,完成率为81.68%。是集中供水。已完成自然村268个,完成率为98.17%。是生活垃圾处理。已建立垃圾收运处理体系自然村273个,完成率为100%。垃圾收集点建有垃圾收集点自然村为273个,完成率为100%。污水收集已完成自然村244个,完成率为89.38%。生活污水治理已完成自然村148个,完成率为54.21%。人畜分离和家禽集中圈养已完成自然村273个,完成率为100%。是村规民约。已完成自然村273个,完成率为100%。十一是泥砖房清拆。拆除泥砖房2.33万间67.36万平方米,占应拆尽拆破旧泥砖房的100%。

二、主要做法

(一)精准扶贫方面

1.开展逐村逐户“回头看”核查,确保真脱贫脱真贫。根据市《关于报送2020年广东省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发现问题整改情况的通知》,为进一步做好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月10日,区委副书记陈刚同志召开区脱贫攻坚逐村逐户“回头看”核查暨扶贫交接衔接工作部署会议,制定了《武江区关于开展脱贫攻坚逐村逐户“回头看”核查方案》,成立了3个专项核查组,分别由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谭木初、副区长黄燕斌、区政协副主席谭浩托任组长,从区住建局等7个区直单位抽调12人,于5月10日—14日开展核查工作。各核查组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八有”要求,对全区730户1729脱贫户进行全面核查。对335户1146人有劳动能力脱贫户,重点排查2021年1-4月务工、务农收入等情况;对395户583人无劳动能力脱贫户,重点排查脱贫人口住房、安全饮用水等家具环境情况。经核查,全区共发现家居环境较差等19个问题,已全面完成整改,确保了脱贫户真脱贫脱真贫。

2.做好脱贫攻坚交接衔接工作,全面总结和梳理脱贫攻坚工作。一是建章立制,明确工作方向。制定了《武江区脱贫攻坚扶贫交接衔接工作实施意见》,明确了实施主体、交接内容和交接步骤。二是各司其职,压实工作责任。根据交接实施意见,各单位各尽其责。防返贫监测对象的工作交接由区扶贫办牵头负责;需要接续推进的工作交接由区农业农村局牵头负责;扶贫资金交接由区财政局牵头负责,涉及自2016年以来各级财政拨付的财政扶贫资金、单位自筹资金、社会帮扶资金;扶贫资产交接由区委办、区政府办牵头负责,纳入交接范围的扶贫资产包括各级各类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财政涉农统筹整合资金、社会扶贫资金等投入扶贫领域形成的资产(包括接受捐赠的实物资产);产业扶贫和资产收益项目交接由区农业农村局牵头负责;办公财物资产的工作交接由区机关事务服务中心牵头负责;扶贫档案台账交接的工作由区档案馆牵头负责。三是分类处理,全面完成交接工作。交接过程按照“五清”进行,即“交接资料要看清、资料内容要查清、产生疑问要问清、答疑解惑要讲清、交接实物要点清”。同时明确了移交方由驻镇或驻村干部负责,接收方由镇分管领导或村“两委”干部负责,监督方由挂点村镇领导或区扶贫办干部负责。经过强力推进,全面完成了工作交接、扶贫资金、扶贫资产、产业扶贫和资产收益项目、扶贫档案等5种类交接工作,其中需要接续推进的工作交接涉及九联村和山前村,共2项,涉及金额合计7.51万元;扶贫资金交接涉及九联村、黄岸村、万侯村、山前村和梁屋村,共21项,结余资金合计41.98万元;扶贫资产交接涉及重阳镇和7个脱贫村,共184项,资产原值合计4166.47万元;产业扶贫和资产收益项目交接涉及重阳镇和7个脱贫村,共31项,投入金额合计1927.24万元;扶贫档案已全部规范整理并移交区档案馆保存。2016-2020年全区扶贫档案整理移交区档案馆共5741件,其中按保存年限划分:永久5541件、长期(30年)200件;按项目类别划分:工程项目180卷、文档档案4644件、一户一档739件、照片档案178件;按属地层级划分:区级档案686件、镇级档案2927件、村级档案2128件。

3.开展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全面组织镇、村和区直行业部门开展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按照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三类对象,重点关注有大病重病和负担较重的慢性患者、重度残疾人、失能老年人口等特殊群体的家庭,动员组织镇村干部和帮扶干部深入群众家中走访,了解其基本生活等是否存在困难,将走访发现需要救助帮扶的困难群众及时建立台账和在信息平台上报。建立了农户主动申请、部门信息比对、基层干部调研、走访和排查以及巡视巡察、跟踪审计发现情况相结合的易返贫致贫人口发现和核查机制。完善区民政局、区人社局、区卫生健康局、区应急管理局、区残联等相关行业部门预警沟通机制,提前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防止返贫致贫,对返贫的及时落实各项帮扶举措,实行动态清零。

4.大力“广东扶贫济困日”捐赠活动,助力乡村振兴。制定了《2021年武江区“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工作方案》,组织全区各镇(街)、区委各部门、区直各单位、各部门干部职工积极响应号召,纷纷慷慨解囊,踊跃捐款,奉献爱心,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响应和鼎力支持。一是发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各有关部门明确职责分工、理清工作思路,区住建局、区工信局、区分管农业农村局、区人大、区政协、区委统战部、区教育系统、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群团组织分别由分管区领导带队,分块组织开房地产业和建筑业经营者、工商企业家、三农领域企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统战领域、教育系统、区驻军及其他相关领域座谈交流和募捐活动。区总工会负责组织工会成员的募捐活动,区妇联负责组织妇女群体的募捐活动,全面发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广东扶贫济困日”捐赠活动。二是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擂比武工作相结合。全区结合“打擂比武”工作,积极发动爱心企业加入“万企帮万村”行动,整镇整村捐助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投身贫困村产业发展、村内巷道硬化、饮水安全、垃圾污水处理、健康养老设施等公益项目建设中,助力乡村振兴。

(二)乡村振兴方面

1.谋划实施全区2021年乡村振兴工作。制定了《武江区2021年乡村振兴工作要点》和《武江区乡村美丽行动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从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大振兴和拓展“打擂比武”广度和深度三个方面,谋划实施全区2021年乡村振兴工作。

2.谋划实施2021年“打擂比武”活动3月25日,制定了《武江区关于2021年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打擂比武工作实施方案》,在2020年“打擂比武”活动的基础上,拓展广度和深度,区财政设立3430万元,计划1400万元用于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的奖补资金,800万元用于2021年“生态宜居美丽村庄”的奖补资金,1000万元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配套的奖补资金,500万元用于泥砖房拆后整村新建的奖补资金。对2020年和2021年新增“打擂比武”村进行统筹安排,增加区领导和区直单位挂点,组成20个组团,分别在2021年6月、9月、11月和12月安排4批“打擂比武”。其中,前3批参赛对象为2020年未获评“生态宜居美丽村庄”的75个自然村和2021年新增的25个自然村;第4批参赛对象为2020年已获评“生态宜居美丽村庄”的19个自然村和2021年前3批获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庄”的15自然村。3月31日,发出《关于报送2021年6月第一批“打擂比武”参赛村和2020年整村项目资金结算申报验收情况的通知》,目前,有14个自然村参加6月第一批“打擂比武”活动,正在加紧整治建设中。

3.谋划实施城乡融合健全完善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试点改革。制定《武江区健全完善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专责小组组落实城乡融合发展省级试点任务行动计划》,重点提炼总结红星村农村集体经济运行经验,完成向阳村、芙蓉村作为试点村任务。善农村集体产权管理运行和集体资产资源管理机制,建立激发农村资源资产活力和农村资源资产活化利用机制,实施“三个一”壮大集体经济领导机制。选取重阳村、寺前村等7个集体经济较为薄弱的村,按照一个村由一个区领导、一个部门、一个企业“三个一”组团帮扶工作机制,逐年提升全区村集体经济实力。

二、存在问题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区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工作对标上级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联农带农的能力仍比较薄弱。农业产业发展短板比较突出,土地碎片化,没有形成明显的优势产业,产业帮扶联农带农的能力不够强。二是管护机制不够健全。经过贫困村新农村建设和“打擂比武”活动,全区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部分村庄存在重建轻管的现象,出现建成的公厕、文体设施、公益设施、垃圾桶等存在损毁和管护不到位和草坪和树木无专人定期保养的问题。三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镇村推进不够平衡的问题。贫困村和条件好的村推进较好,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擂比武”的龙归—江湾和西河—重阳沿线的村庄推进较快,偏远及基础条件差的村推进速度偏慢。

三、下步打算

(一)以巩固脱贫成果为目标,全力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是稳定现行帮扶政策体系。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四个不摘”要求,完善产业带动、就业扶持、技能培训、小额信贷支持措施。二是完善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围绕“防止返贫和新致贫”的目标,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开展监测,确认对象后进行动态管理,把握帮扶措施成效。三是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健全控辍保学工作机制和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确保脱贫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保障低收入人口基本住房安全。四是拓展稳定增收渠道。加大低收入劳动力就业扶持力度,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农村新产业。五是加强消费扶贫力度。健全贫困劳动力农副产品销售联动机制,加强与机关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等单位的饭堂精准有效联动。六是健全扶贫资产管理机制。做好扶贫资产确权登记、运营管护和资产处置,健全扶贫资产管理台账和制度体系。

(二)继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继续推动“一区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规模化种植,推动农业生态化、品牌化发展,培育发展“五朵金花”等区域特色品牌,加快发展优质蔬菜、品牌水果、高值花卉、南药等主导特色产业,加快蔬菜和水果保鲜、储存、产地初加工及精深加工、运输物流等配套体系建设,建设武江科创园兰花展示中心,推进禽畜养殖和水产养殖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发展,把特色农业规模化种植与休闲农业、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森林康养、文化创意、乡村共享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结合起来,实现农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

(三)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促进农业人才队伍建设。一是深化五个适用岗位链条式就业工程。加强与职业、技工等院校的培训合作,深入开展“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农村电商”“乡村工匠”“汽车维修”等五项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务求全面提升贫困劳动力就业质量和务工收入。二是深化职业农民培训。依托武江区乡村振兴培训实践中心,通过开设农业知识大讲堂、培训班,以现代农业、市场营销、法律知识、实用技术为重点,加大职业农民培训力度。通过采取组织种植大户、加工大户到示范基地或外地学习、参观、培训等多渠道多形式加强农村专业人才培训,掌握新技术,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和科技素质,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三是建立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制定财政、金融、社会保障、住房、名誉等激励政策,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创业兴业,鼓励高等院校涉农专业毕业生从事支农工作;探索通过建立挂职、兼职等制度,推进城市人才服务乡村。

(四)完善打擂比武评比机制,推动美丽乡村经济蝶变。在2020年“打擂比武”活动的基础上,拓展广度和深度,2021年区财政设立3430万元,分别用于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生态宜居美丽村庄”、专项奖村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配套和泥砖房拆后整村新建的奖补,组成20个组团,分别在2021年6月、9月、11月和12月安排4批“打擂比武”。更加突出党建引领有力、特色产业鲜明、生态环境优美、基层治理良好,建设一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和“生态宜居美丽村庄”,推动农村环境从村庄点上出彩向乡村全域拓展、从“一时美”向“时时美”转变、从“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变。

(五)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文明镇村、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全面提升城乡文明程度。深化武江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在全区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全覆盖基础上,持续开展社区文化推广及乡风文明建设活动,围绕乡村文化振兴等重点工作,广泛开展各类活动和志愿服务,突出重点挖掘打造一批亮点主题实践活动。积极开展文化惠民服务活动。结合“我们的节日”等时间节点,结合疫情防控最新要求开展送戏下乡活动,做到更加贴近群众。组建“文艺轻骑兵”, 组织非遗传承人、文艺工作者、乡土艺人等,因地制宜地把本地特色的精彩演出、正能量的文艺作品送到乡村。持续开展领导干部“1+1”宣讲、驻村第一书记讲学,创新开展“在希望的田野上”理论宣讲、文艺演出进农村活动,使党的创新理论飞入田间地头。

(六)以农村换届改选为契机,提升服务乡村振兴力度。以农村换届改选为契机,选拔一批想干事、能干事、工作能力强、服务群众能力好的干部选拔到村“两委”干部队伍中来,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切实把党建引领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第一抓手”和“红色引擎”,大力实施“头雁”工程,加强村“两委”干部队伍建设,强化制度落实,建立长效机制,持续巩固支部规范化建设成果,深入推动基层党建和乡村振兴深度融合、齐头并进;继续实施“支部+产业、支部+组团”党建模式,把支部建在产业链和攻坚组团上,以党建促产业发展,以党建引领美丽乡村建设。聚焦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政治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做好群众示范,形成干群合力,带动各方力量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

中共韶关市武江区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2021年6月27日


相关附件: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