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江湾镇

乡村振兴·青春江湾行丨跟随三下乡学子的行迹,探索江湾

发布日期:2023-08-18 11:50:35 来源:本网
打印
  2023年暑假,江湾镇开展了为期四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联合了韶关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的志愿者团队,囊括了推广普通话、村史宣传、留守儿童关爱慰问、瑶乡采风、江湾宣传视频拍摄等多项内容,走进江湾社区、各村、中小学等场所。

  图片

  参观瀑布。
  
01
“小小绘画家”活动
  江湾河畔,大榕树下。微风抚摸着孩子们的脸颊,江湾社区联合“三下乡”团队,在这里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小小绘画家”活动。

  图片

  绘画活动现场。
  志愿者们温柔地指导着孩子们,如何用手中五颜六色的画笔,勾勒心中的家乡,如何用童稚的目光,在绘画的世界里,诠释着江湾故事。文字和色彩,在画作中舞动出一曲童真的乐章。

  图片

  绘画活动现场。
  绘画的过程中,志愿者们与孩子们分享他们两天来在江湾镇所经历的奇妙故事,说起江湾的风景如诗如画,还有那些悠远的故事和温暖的人情。小画家们也兴致勃勃地向他们描述记忆中的江湾,畅谈家乡的美好。
  
02
送课下乡,向阳而“声”
  江湾镇中心小学迎来了一股向阳而“声”的清风。来自志愿者们笑容灿烂地步入音乐课堂,为这里三年级的孩子们带来了一场音乐的奇妙探险。

  图片

  音乐课活动现场。
  由于偏远山区师资不足,这里的孩子鲜有机会领略音乐的美妙,在这个下午,他们终于可以尽情感受音符的轻舞飞扬,让音乐的色彩涂满他们心灵的画卷。
  经典的童声合唱曲《声声慢》是这场音乐探索的起点,志愿者们用诗意的语调引领孩子们走进歌词的世界,那些青砖伴着瓦漆、白马踏过新泥的词句在孩子们的心中勾勒出美好的图景。有些孩子对生僻的字词或多音字的发音感到困惑,志愿者耐心地在黑板上记录下每一个犹豫和错误,用鼓励和纠正点燃孩子们探索音符秘密的勇气。

  图片

  普通话课现场。
  在志愿者的引领下,孩子们逐渐克服普通话发音和音乐基础薄弱的难题,放松了紧绷的神经,发现原来唱歌并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他们的自信心在歌声中沐浴,爱上了音乐这个美妙的朋友。《声声慢》成为了孩子们探索音符世界的起点,这个小小的音乐课堂正如一篇童话故事,描绘出孩子们迈向美好明天的足迹。
  此外,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还为孩子们带来了书法课、朗诵课。这些课程将普及美育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升乡镇儿童的整体素质水平,也帮助他们了解和学习普通话。
  
03
深入山村,采风瑶乡
  翠竹掩映瑶家舍,深村幽静入眼帘。深藏山中的一座座瑶族聚居村落,兼具岭南风情与“过山瑶”特色,是江湾镇的瑶乡。穿过林中小道,厚厚的落叶沙沙作响,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这些山中小村,与瑶胞面对面交流。

  图片

  瑶族聚居村落。
  在这里,有在农忙之余根据自己的草药经验为本地群众提供服务的“瑶医”,有门上挂着“光荣之家”牌匾的退役瑶族军人,也有返乡工作,为江湾献出一份力量的瑶族青年。

  图片

  实践团队与瑶胞面对面交流。
  沐浴着阳光和花香,倾听着瑶乡的声音。大学生在这次与瑶族同胞的面对面交流中,拓宽了视野,也激发了回归农村、参与乡村振兴的热情。
  
04
挖掘村史,倾听江湾故事
  江湾镇曾经是默默无闻的乡镇,如今已经焕发出崭新的生命与活力。为了使“三下乡”团队深入民情,与当地人对话交流,江湾镇团委带领“三下乡”团队参观老供销社、老祠堂、炮楼等场所遗址,为他们联系老党员、老军人参与座谈,挖掘江湾镇历史中的故事。

  图片

  参观遗址。
  江湾镇曾经是反“围剿”战斗的战场,1948年,三支解放军部队江湾镇胡屋村汇合,在洪山、武洞、白石等地伏击敌人,打响了保国卫民的战争。

  图片

  围坪革命烈士纪念碑。
  多年来,每当洪水泛滥时,江湾镇因为地理原因,很容易被洪水隔开,形同孤岛。过去总是无法得到及时救援,现在上下一心不畏困难,水库泄洪,警戒巡逻,转移群众,才能顺利度过灾害,未造成人民群众严重生命财产损失。
  近年来,在党的带领下,江湾镇奋斗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生态旅游成为江湾镇新的商机,村民抓住机会、贯彻政策,助推旅游业翱翔腾飞。
  在留守儿童关爱慰问、参观革命遗址、拍摄江湾宣传片等一系列活动计划一一完成后,来自韶关学院的志愿者们背上行囊,依依不舍地与江湾镇团委工作人员道别。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知识青年与乡镇人民的面对面交流、心连心关爱,也是对团中央深入开展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的有关号召的实际行动和有力响应。江湾镇团委积极响应团中央“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为乡村振兴整体战略贡献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相关附件: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