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龙归镇

龙归镇山前村:打擂比武正当时,全面覆盖见真章

发布日期:2024-02-19 09:58:41 来源:武江发布微信公众号
打印

  “今天非常荣幸能够邀请各位领导、专家评委到场,与我们共同见证山前村正式实现打擂比武100%全覆盖的傲人成绩。”在山前老人村“打擂比武”评审现场,讲解员激动地说道。

  2020年武江区启动“人居环境整治打擂比武”行动以来,在挂点单位区农业农村局的鼎力支持下,山前村主动请缨、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前后耗时3年时间,成功推动下辖的何屋新村、晏屋村、山前新村、山门神村、老人村共计5个自然村实现“打擂比武”100%全覆盖,共摘得四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获奖金达280万元,摸索总结出了一套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入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带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构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新路径。

  走进山前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乡村画卷。何屋新村郁郁葱葱的韭菜田、晏屋村错落有致的农家院、山前新村一望无际的番薯地、山门神村诗情画意的外立面、老人村金碧辉煌的贡柑林,无处不彰显着山前村靓丽的村容村貌与和美乡村底色,“打擂比武”不仅把“诗与远方”带到了身边,也把好日子带到了老百姓的身旁。


图片


山前新村“打擂比武”翻新后的广场。

  组织引领、凝心铸魂,铸就党建引领新阵地。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抓好基层组织建设是关键。区农业农村局党支部与山前村党(总)支部充分联动,发挥组织优势,全方位寻求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的契合点,将党建合力落在“打擂比武”项目上,把组织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工程”,不断筑牢乡村振兴的战斗堡垒。以老人自然村为例,该村充分发挥老党员、老干部、老前辈等“三老”同志政治优势、威望优势、经验优势、时空优势和情感优势“五大优势”,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以“头雁效应”激发“群雁效应”,持续深化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主人翁”意识,形成共同商量、共同建设、共同推动的发展局面。


图片


山前晏屋村“打擂比武”新建设的公园。

  以点带面、示范引领,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区农业农村局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结合以往“打擂比武”优秀案例的经验做法,抓点、连线、扩面,推动山前村从“一村美”迈向“全域美”,下辖五个自然村悉数参与“打擂比武”工作,探索形成了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人居环境整治模式。在村庄“打擂比武”规划建设中,围绕体现各自然村的区域特色、人文特征和乡土味道,突出差异特点,分区分类实施,有序梯次推进,不搞千村一面、整齐划一,保留古风古迹、乡景乡味,积极探索乡村建设的多元路径。以山门神自然村为例,该村以“中医药文化”为地域特色,在升级配套设施、硬化环村道路、提升景观绿化的同时,建设中医药文化展厅,弘扬中医药文化,使中医药文化“可触、可及、可见”,推动形成人民群众客观科学礼敬中医药文化的社会氛围。


图片


山前山门神村流转用于产业发展的土地。

  产业提效、促农增收,铺就强村富民新路径。和美乡村是新时代背景下人民群众提出的新考题。“和”是魂,“美”是形,全面推动乡村振兴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区农业农村局在打造“全域和美山前”的过程中,始终要求塑形与铸魂并进、美村与富村齐行,积极协助山前村谋划盘活闲置资源,制定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计划表,按照“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的发展思路,采取“党支部+乡村家庭农场/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以高质量经济撬动高质量发展。其中,出产自此的香蜜薯被誉为“武江五朵金花”之一,种植面积超500亩,年产量达250万斤,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和“粤字号”农业品牌,具有供港资质,广销粤港澳大湾区等地。


图片


区农业农村局负责同志现场指导山前老人村“打擂比武”建设。

  武江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此次的“打擂比武”全覆盖不仅是山前村在第二批主题教育收官之际交出的一份为民办实事的满分答卷,更是武江区农业农村局作为“打擂比武”工作牵头部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将挂点村打造成为武江和美乡村模范样板间。

  “山前村景美如画,何屋新村展风华。晏屋村中展宏图,山前新村幸福居。山门神村富源涌,老人村中绿意漾。共筑美好中国梦,乡村振兴谱新章。”下一步,山前村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写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持续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朝着“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目标阔步前行。


相关附件: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