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一是持续提高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水平。按照省市要求完成我区城乡低保3926人,特困人员279人基本生活保障,重度残疾人3800人护理补贴、困难残疾人950人生活补贴,孤儿16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36人基本生活最低养育供养标准的提标任务。二是巩固拓展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成果。健全救助对象精准认定机制,不断扩大部门间信息共享;脱贫人口中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467人依规100%纳入兜底保障范围。持续强化对临时救助审核确认权限下放工作的监督指导。
(二)健全养老服务制度体系。一是新建4个乡镇综合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其中龙归镇2个、重阳镇和西联镇个1个,推进全区居家养老服务运营,全年服务社区老人不少于5600人次。做好9间长者饭堂运营工作,满足社区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二是优化养老服务有效供给。在2023年全面推进武江区康乐养老中心项目建设,项目总投资14204万元,总建筑面积10384平方米,总用地面积19986平方米,新建3栋建筑,改造4栋原有建筑,建成可提供508个床位数,通过引进优质康养企业,激发区域经济活力,提升周边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水平,全力打造一个集兜底保障、医养结合且具有辐射效应的康养项目。
(三)做好“村改居”后半篇工作。一是释放试点村改社区的引领示范作用,将村改社区建设需要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谋划,深化村改社区基层组织、集体产权管理、公共产品供给等制度改革。推动村改社区在市政规划、基础设施、社会治理、公共服务、财政供给等方面与城市社区相衔接,引导村改社区建成特色社区。二是争取完成西河镇前进村、朝阳村、向阳村和西联镇西联村、芙蓉村开展“村改居”试点推广工作。指导西河镇、西联镇按照“一村一策”制定详细的调整方案,明确完成每个程序步骤的具体时间节点,指导村委会的撤销和居委会设立的程序,稳妥有序完成“村改居”试点任务。在全区逐步推广,成熟一个,改革一个,稳步推进。
(四)加强儿童福利保障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一是规范儿童收养工作。持续提升收养登记机关依法履职能力,规范收养登记证明材料和办理程序,加强收养登记档案管理和信息化建设。在2023年完成市福利院集中供养的3名孤儿收养工作。二是完成区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建设,推进7个镇(街)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建设。
(五)推进基层治理和区划地名管理工作。一是加强村(居)民委员会下属委员会建设和村(居)务公开信息化建设,研究制定规范村(居)民小组建设的政策措施,探索村(居)务监督新模式。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构牌子和证明事项,总结“社区万能章”治理专项行动。二是完成武江区行政区划界勘查与行政地图编制工作。完善国家地名信息库,推动全区区划地名和界线信息常态化更新。持续推进地名普查成果转化应用。
(六)加强社会事务管理。一是深化殡葬改革。大力推进殡葬移风易俗,积极推进节地生态安葬。2023年底前完成1个镇级公益性生态公墓(西河镇糖寮村)建设。全力做好清明节等重大节日祭扫安全、服务保障和疫情防控工作。二是推进婚姻登记高质量发展。继续做好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工作,完成全区96243份婚姻登记历史档案电子化工作。三是推进政府购买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试点建设,投入42万元在韶关仁康医院设立“武江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中心”,为我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社区康复服务。
(七)推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一是完善武江慈善会会员制度,在2023年吸收20个爱心企业(组织)成为慈善会员,壮大慈善力量。二是大力开展招善引爱工作,发动各类社会组织、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积极参与“广东扶贫济困日”。三是开展以低保、特困人员、残疾人、留守儿童等特殊困难人群为重点服务对象,以扶贫济困、助医助学等为重点服务领域的慈善公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