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武江 > 武江概况

武江概况

 

建置沿革 

  【简述】武江境内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设曲江县,隶属桂阳郡。西汉末年改称南平郡,东汉初复称桂阳郡。三国吴甘露元年(265),设始兴郡,属荆州。西晋太康元年(280)三月,武帝平吴,始兴郡移属广州。曲江县治从莲花山迁往安聂邑(今西河),西河成为曲江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晋末(419),县治迁往官滩。南北朝梁元帝承圣年间(552—555),于始兴郡置东衡州,州治在曲江,州、县治所迁西河。隋开皇九年(589),改东衡州为韶州,州、县治所迁莲花山。开皇十一年,曲江县并属广州。唐武德初年(618),曲江县治再迁西河。武德四年广州之曲江置番州,不久更名东衡州。唐贞观前期(627—633),改东衡州为韶州。五代时期,后梁乾化元年(911),州、县治迁往中洲(今市区小岛)。此后至民国期间,先后隶属岭南东道韶州、广南东路韶州、海北广东道韶州路江西行省广东道韶州路、广东布政司韶州府、北江行政区、第二行政区和第三行政区。

   1949年10月7日,武江全境解放,武江为曲江县的一部分。初期先后属曲江县、韶关镇。1951年6月,恢复韶关市建置,隶属韶关市管辖。1952年设立西河街道,1956年并入和平街道。1959—1971年13年间,武江境内为韶关市郊区(中途曾撤销)和韶关市区划分东河、西河等6个区的一部分,其中1961—1971年武江境内设立(含合并和分设)有西河街道,环市、芙蓉(又称西联)公社。1966—1971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各街道和公社均成立过革命领导小组或革命委员会。1975年成立武江区。1976年3月,撤销武江区,恢复韶关市郊区,辖环市、芙蓉、北郊等公社(区),管理农村农业工作。1984年9月28日,撤销韶关市郊区和武江区,组建市辖县级武江区,辖西河、芙蓉、新华3个街道和河西、马停脚、黄田坝、白芒、下坑、田心、沐溪、阳山、甘棠、西联、芙蓉、黄塱、车头13个乡、两个场(塘湾良种场、山蕉农场)。武江区因珠江水系北江上游武江流经境内而得名,另因地域处于武江(河)以西,故又俗称“西河”。

  

  自然地理     

  【位置 范围 面积】武江区位于广东省北部,韶关市境内的武 江、北江河以西。坐标北纬24°42′00″—24°48′00″,东经113°06′00″—113°34′00″。东与浈江区隔河相望,南与曲江区白土镇接壤,西与乳源瑶族自治县大布、东坪、乳城、一六镇毗邻,北与乳源桂头镇相连。辖区总面积677.85平方千米。

  【地质 地貌】武江区域内的地质地层属于沉积岩地层为主。受粤北“山”字形地质构造的影响,区内褶皱和断裂极其发育,褶皱主要由古生代地层形成紧密式之背斜核部,以北北东向构造为主,次级构造亦较为发育。褶皱构造有北部的大岗头向斜,中部的天子岭背斜和南部的芙蓉山向斜。均为断褶带内曲江复向斜的次褶皱带。地貌以丘陵地带和冲积小平原及高山奇峰为主。区境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海拔多在55—200米,坡度约30度左右。江湾镇境内的大东山主峰海拔1390米,是武江区最高山峰;依次有江湾镇枫岭头海拔1100米,龙归镇凤田黄茂堂海拔941米,西河镇境内的圆子背肩山海拔1125.5米、大岗山海拔406米、天子岭海拔357米、芙蓉山海拔282米。最低武江河河床处海拔55米。

  【地形面积】武江区地处南岭山脉南麓的盆地之中,其地形犹如一只卧狮,东西长、南北窄成不规则多边形。区境东起市区武江河中心,西至江湾镇武洞、白石村,长56.75千米,南至曲江交界的圆子背肩山,北至重阳镇大夫前村,宽17.8千米。

  【河流】武江区主要河流有武江、北江、南水河、重阳河、锅溪河、韶西水、沐溪水、芙蓉水、沙山水。其中武江历史上曾称虎溪、武溪,发源于湖南省临武县三峰岭,途经坪石、乐昌、桂头,由浈江区犁市镇上朗流入该区重阳 镇水口村,至北江桥下与浈江河汇合成北江河。武江河全长260千米,河床坡降0.906‰,在该区河段约16千米,河面宽150—200米,为Ⅶ级航道,境内河段通航能力为300吨级船舶。含武江在内的韶关市区最高洪水位57.21米,最大洪流量9460立方米/秒,发生于1994年6月18日。最低水位0.7—1米,枯水流量12.3立方米/秒,发生于1966年9月24日。北江河古称“溱水”“肆水”“始兴大江”,发源于江西省信丰县石碣大茅山和湖南省临武县三峰岭,上游分别称“浈江”“武江”。北江流至佛山市三水区思贤滘与西江汇合,全长468千米,河床坡降0.398‰,多年平均流量1080立方米/秒。北江流经武江区西河、西联境内约12千米。河面宽150—350米,可通航为Ⅶ级航道,通航能力为300吨级船舶。西联镇下胡村、赤水村有煤运码头常年水运,可直抵珠江三角洲及连接西江水道。

  【气候与灾害】武江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北,属亚热带气候为主的湿润性季风气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冬季多干冷的偏北风,夏季多偏南的暖湿气候。年平均气温20.3℃(其中年平均最高气温25.4℃、最低气温16.8℃),年平均湿度为52%,年平均日照时数1858小时,年太阳总辐射111.5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雨量为1537.4毫米。入汛期为每年4月中旬至7月下旬。春季冷暖季风交替繁,多为低温阴雨天气,日照最少;夏季火热酷暑,雨量多且集中;秋季秋高气爽,昼夜温差大,降水量少;冬季雨量减少,天气寒冷,年无霜冻期305天。2005年秋旱严重;2006年7月15日,遭百年一遇的洪灾;2008年1月,遭遇80年一遇的雨雪水灾;2013年5月16日、8月15日,武江大部地区遭遇重大洪涝灾害。

  【土地资源】武江区耕地面积6826.35公顷(水田3987.84公顷,旱地2342.85公顷,水浇地495.66公顷),园地641.91公顷,林地48693.07公顷,草地1581.99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5281.19公顷,交通运输用地958.9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898.35公顷,其他土地896.05公顷(设施农用地102.19公顷,田坎283.55公顷,裸地510.31公顷),森林蓄积量382.5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0.24%。

  【矿产资源】辖区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但储量较少,共生、伴生矿较多。主要有煤矿、铁矿、铅锌矿、锡矿、钨矿、金矿、银矿、石灰石、高岭土、萤石矿等。铅锌矿(小型)主要分布在重阳镇;石灰石储量丰富,品质好,主要分布在西联镇、龙归镇、西河镇。萤石矿主要分布在龙归镇续源、江湾镇架锦坑。陶瓷矿(高岭土)主要分布在重阳镇、龙归镇。煤炭矿区有芙蓉山、田心、车角岭煤区(已停采)。

  【动植物资源】武江区内野生动物种类繁多,主要分布于山区和丘陵地带,体形较大的野兽多栖息在西北山区,一般兽类出没于平川、丘陵。主要野生动物有:哺乳类、鸟类、鱼类、甲壳类、两栖、爬行类、昆虫类等。主要野生植物有:维管束植物2349种,分隶207科877属。水果类38种、野生药用植物135种。内陆水域中常见的浮游生物共14门120多属。

  武江丝茅姜是广东省韶关市武江区著名的农副产品之一,种植历史悠久,据光绪年间编写的《曲江乡土志》记载,当时武江区已经开始种植丝茅姜。武江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北中亚热带中部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0.3℃,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58小时,年平均雨量为1537.4毫米,无霜冻期305天,光、热、水资源较为丰富,丘陵、平原交错,山峦叠起,山间多封闭洼地、暗河,溶洞较多,优越的自然环境为武江丝茅姜提供了有利条件。武江丝茅姜以“香”“辣”“渣少”闻名省内外,含有挥发性精油及辛味油,对身体非常有好处。

  【旅游资源】武江区是粤北古邑,韶关博物馆珍藏有武江境内出土的汉代、三国、西晋、东晋文物。人文景观主要有唐朝宰相张九龄家族墓、宋朝尚书余靖墓和蓉山古刹。有南昌起义军朱德部队旧址、八路军驻韶关办事处旧址、抗战时期中共广东省委遗址、青水塘和李子园炮楼等24处革命遗址。自然景观有广东韶关芙蓉山国家矿山公园、芙蓉山公园、芙蓉仙洞、沐溪水库、石背窝水库和江湾温泉等。辖区内有不可移动文物167处。有市属韶州宾馆和流花宾馆、湖心宾馆、倚山宾馆等一批民营涉外旅游宾馆。沐溪水库湖水碧绿,蔚为壮观,泛舟遨游,闲来垂钓,别有一番诗情画意,是市民郊游的好去处。此处集会所、饮食、住宿、观光、游乐于一体的多项旅游设施,成为郊游的新亮点。


  (武江河畔).jpg

  

  人口  语言    

  【总人口】2024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 32.27万人,比上年增长 2.4%。其中城镇人口 26.17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0.78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81.10%;乡村人口6.10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02万人。年末全区常住人口38.8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4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33.7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49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86.72%,比上年末提高 0.21个百分点;乡村常住人口5.1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01万人。年末全区常住出生人口 2968人,人口出生率8.87‰;死亡人口2050人,人口死亡率6.14‰;自然增长人口1113人,人口自然增长率3.33‰。

  【语言】武江区方言复杂,有粤语、客家话、虱婆声、连滩话、船民话、瑶族勉语等方言。还有潮汕、清远、河源、梅州、湖南、四川、河南等地方言。粤语区域面积、人口均占全区的绝大部分,城乡流行。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龙归等5个镇的大部分地区。虱婆声主要分布在重阳、西联镇大部分农村、龙归镇后坪村和西河镇向阳、村头、大村等。连滩话主要分布在西河镇什石园下坝村、黄塱中坝村。江湾镇瑶族村村民讲瑶族勉语。


  行政区域   

   武江区地处广东省北部,南岭山脉南麓。东以武江、北江为界,东与浈江区隔河相望,南与曲江区白土镇接壤,西与乳源瑶族自治县相连,北与浈江区的犁市镇相邻。辖新华、惠民2个街道和西河镇、西联镇、龙归镇、江湾镇、重阳镇5个乡镇,共42个社区、49个行政村;其中西河镇辖有13个行政村3个社区,西联镇辖有7个行政村6个社区,龙归镇辖有15个行政村1个社区。江湾镇辖有6个行政村1个社区,重阳镇辖有8个行政村1个社区,惠民街道辖有13个社区,新华街道辖有17个社区。


  民族·宗教

  【民族】武江区居民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31个,超过100人的少数民族有5个,主要有瑶族、壮族、苗族、畲族、土家族,其中,瑶族人口最多,主要集中在江湾镇瑶族村。

  【宗教】武江区宗教主要有佛教、基督教,依法正式登记宗教活动场所2个,分别为韶关市芙蓉禅寺、韶关市武江区基督教龙归聚会点,批准筹建的宗教场所1个,为九归禅寺。全区信仰宗教教徒约470人,约占全区户籍人口0.15%,其中佛教教徒约400人、基督教教徒约70人。全区有宗教教职人员9人,其中:佛教僧尼7人。

  

  环境质量

   2024年,建立健全污染天气应对管控工作机制,着力解决露天焚烧、工业废气、扬尘污染、餐饮油烟等突出问题,PM2.5等六项空气质量指标保持国家二级标准,环境空气质量优良达标率达99.5%。强化河湖管理,完成“四乱”图斑核查销号62个,清理河道水域漂浮物7000余吨。加强东冲河、沐溪河水质监测预警及沿线巡查,辖区4个市控以上断面和十里亭市级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全面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持续做好农用地分类管理,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2%以上。扎实开展绿美武江生态建设,完成森林质量精准提升任务0.9万亩,种植苗木4.9万株,开展松材线虫病疫情普查14.4万亩。扎实做好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积极推进生态资源价值化,完成龙归镇红尾坑熔剂矿、龙归镇三棵松建筑石料用石灰岩矿挂牌出让,依法处置工程涉砂石资源。高标准推进中央和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

  

  区内资源特点和人文自然景观  

   区内动植物、矿产、水利和旅游资源丰富。各类动植物种类多、分布广;森林面积达79.22万亩,森林蓄积量382.5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0.24%;铁、锑、石灰石、煤炭、莹石、其它稀有金属等矿产资源和水利资源蕴藏量高。风景名胜主要有芙蓉山国家矿山公园、蓉山古刹、唐丞相张九龄墓、宋代重臣余靖墓、仙桥古渡、沐溪水库、狮背窝水库、江湾温泉和江湾门洞等旅游景点。有南昌起义军朱德部队旧址、八路军驻韶办事处旧址、抗战时期中共广东省委遗址、李子园炮楼和重阳炮楼等24处革命遗址。

  【景观】风景名胜主要有芙蓉山国家矿山公园、蓉山古刹、唐丞相张九龄墓、宋代重臣余靖墓、仙桥古渡、沐溪水库、狮背窝水库、江湾温泉、江湾门洞、黄沙坪公园、江湾生态休闲特色旅游小镇等旅游景点。有南昌起义军朱德部队旧址、八路军驻韶办事处旧址、抗战时期中共广东省委遗址、李子园炮楼和重阳炮楼等24处革命遗址。

  

  经济水平  

   2024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8.94亿元、同比(下同)增长0.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73亿元、增长1.0%;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1.75亿元、增长0.9%。

  

  农业

  2024年,农林牧渔业产值14.56亿元、增长3.7%。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粮食播种面积6.04万亩、产量2.55万吨。完成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4000亩、撂荒地复耕复种2387亩;实现补充耕地1400亩,完成土地流转2168亩。武江区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引进首个农产品加工项目,蔬菜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顺利通过中期评估,全区蔬菜种植面积达4.5万亩,产量超9.5万吨。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西河镇“黄金水岸”蔬果产业振兴示范带和龙归镇“十里田园·生态长廊”乡村振兴示范带加快建设。做好“土特产”文章,加强与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合作,创设“武龙源”古树茶品牌。5家强镇富村公司营业额超1500万元。新增乡村振兴车间13间,带动村民家门口就业1000余人,为村集体增收43.5万元。


  工业

  2024年,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99.55亿元、增长4.8%,完成工业投资23.65亿元、增长15.1%武江区城乡融合产业园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标准厂房项目1、2号厂房完成封顶,水系综合整治及南水路、寺前路等项目全面启动建设;新增工业用地360亩,中开岩棉、锦胜装配基本建成,专致、鸿福、金鑫等优质新材料制造业项目接续落地,工业发展后劲不断增强。武江科创园、武江科技工业园配套设施持续改善,全年共创造税收达1.7亿元。培育新增大舜投资、朗圣药业等规上工业企业10家,规上工业增加值总量排名全市第一。

  (工业西路).jpg

  商贸

     2024年,摩尔城、保利广场等大型商业综合体消费业态不断丰富,成功引入海底捞等3家知名品牌开设“首店”。积极组织辖区商圈商家参与“消费品以旧换新”活动,汽车、家电、家装、家具等消费畅旺,活动核销率居全市首位,带动相关产品销售额超1.4亿元。认真落实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政策,扎实做好“保交房”工作,商品房销售面积45.92万平方米、占全市比重28.7%。外贸实现快速增长,进出口总值增长88.2%。成功举办全国柔术U系列锦标赛等大型体育赛事活动20余场,南岭诗意文化康养园、山蕉知青文化园等网红景点提档升级,孟洲坝、群康路等“网红夜市”热度不减,全区接待游客284.31万人次、增长13.9%,旅游收入29亿元、增长14.3%。

 

  城乡融合

    2024年,武江区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牵引,扎实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改造,全面完成华园住宅小区等44个老旧小区改造,新启动实施32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工业东路东岗岭片区(富康广场东侧)等“三旧”改造项目稳步推进。高质量完成怡华路、芙蓉北路、朝阳三路等10条道路维修新(改)建;新建韶州大道、丹霞大道公共停车场2个,完成公共停车场充电桩建设57个。城区新增绿化面积4万平方米。城区排水防涝系统改造工程加快推进,市政内河整治提升工程一期基本完工,城市防洪排涝能力进一步提升。严控“两违”新增,深化“六乱”整治,全年拆除违法建筑66宗,拆除面积7万多平方米。认真做好省委巡视反馈问题的整改工作,巩固提升首批典型镇村培育成果,第二批典型镇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完成美丽农村路建设14.3公里,村内支路、巷路硬化10.7公里。深入开展农房风貌管控提升行动,完成农房风貌微改造1665栋。开展人居环境管护“打擂比武”回头看,建立健全卫生保洁等长效管护机制,生活污水治理率达99.2%。新创建美丽庭院80个;累计建设美丽宜居村237个,占全区自然村比例达88%。荣获2023年度省“百千万工程”考评消薄类区优秀等次。

(芙蓉新城).jpg


  文化科技卫生

  【文化】拥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和各乡镇、街道文化站。城乡全面开通闭路电视。群众性文化团体健全、活跃,其中武江区非遗区级项目向阳纸马舞、重阳江逗春牛,江湾市级项目涂氏水车技艺、红星村采茶剧团、腰鼓队、醒狮队等长年活跃于城乡群众文化活动与非遗演出,成为韶关市文化事业一大亮点。

  【科技】坚持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完成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2家,通过认定12家;申报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0.81%。

  【卫生】农村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各种医疗、保健设施完备。出台卫生提质与健康促进及人事薪酬管理制度等多项政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民生保障

  持续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人群稳就业工作,支持用人单位开发设置“妈妈岗”,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700人以上、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200人以上。巩固社会保险扩面征缴成果,持续做好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工作。深化“城乡居保镇村通”工程,打造城区步行15分钟、乡村辐射5公里的“社保服务圈”。强化“一老一小”服务保障,加快推进康乐养老中心项目建设,推动12355青少年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扎实推进“双百工程”〔11〕,强化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融合发展。

  

  民生福祉

  2024年,保持民生投入强度,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用于民生比重达78.8%。区十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育才路(暂命名)小学基本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星悦幼儿园建成开园,市第九中学天子岭校区完成扩建(二期)项目建设,新增公办学前教育学位540个、义务教育学位715个。强化师资队伍人才引进,招(选)聘教师120名。持续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优化拓展区中医院“医养结合+集中供养”模式,完成3个村卫生站中医阁建设,沙洲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获评“国家级糖尿病规范化二星门诊”。坚决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扎实推进“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广东技工”三项工程累计培训992人次,有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充分就业,新增城镇就业3783人。顺利完成2024年退役士兵安置工作,安置比例和效率居全市首位。推进“全民参保”扩面提质,全区年度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32.88万人,全面落实困难群体资助参保“免申即享”,特殊困难群体参保率达100%。新启用长者饭堂2个,创新优化“三项机制”6,有效提升老年助餐服务水平和长者饭堂“自我造血”能力。新启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个,在全市率先完成乡镇敬老院资源优化整合。新华街道、惠民街道“爱心超市”连续15年发挥救济扶困作用,年受益群众达千余人次。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完成区图书馆二期、区艺术馆建设并对外开放。举办“悦读武江”等各类文化惠民活动450余场,《瑶锦绣》等一批原创舞蹈、歌曲荣获省、市级多个奖项。深入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开展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行动,完成99个小区充电设施达标配建,全年未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压紧压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完成食品安全监督抽检1167批次,抽检结果信息公示率和不合格产品处置率保持100%。金融风险底线全面筑牢,政府债务总体安全。有效处置项目欠薪、劳资纠纷等问题,全民禁毒、反邪教、扫黑除恶、打击电诈和非法集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平安武江建设等工作成效明显,社会大局保持平安稳定。

  此外,意识形态、国动人防、双拥共建、退役军人工作扎实开展,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高质量完成,民族宗教、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红十字、机关事务、残疾人保障、金融、外事等工作均取得新发展新成效。

  

  交通通讯

  【交通】武江区位于韶关市西部,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位于武江区的武广高铁站,距离中心城区约16千米,使城区进入广州一小时经济圈。京港澳高速公路西联镇互通立交贯通四方。境内的高速公路有京港澳高速公路、乐广高速公路、韶关北环高速公路;国道有G240线(原省道S253线升级)、G323线;省道有S246线(原县道X322线升级)、S520线(原县道X318线升级);县道有X313线、X314线,形成完善的城乡交通骨干网络。2020年,全区公路总里程729.71千米,其中:高速公路34千米,国道28千米,省道49千米,农村公路升省道46千米,县道24千米,乡道333千米,村道80千米,乡村小道135.71千米。全区公路密度为80千米/百平方千米。农村公路桥梁共计43座1498.3延米。  

  武江区全景图.jpg


  名 词 解 释

  1.省委“1310”具体部署:“1”指锚定一个目标,即“走在前列”总目标。“3”指激活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10”指奋力实现“十大新突破”,即纵深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牵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始终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在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取得新突破;一体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创新强省、人才强省建设,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新突破;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全面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在打造海上新广东上取得新突破;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在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广东样板上取得新突破;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在努力交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份好的答卷上取得新突破;用心用情抓好民生社会事业,在推动共同富裕上取得新突破;扎实推进法治广东平安广东建设,在构建新安全格局上取得新突破;坚定不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在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上取得新突破。

  2.市委“363”工作安排:第一个“3”指实施生态立市、工业强市、县域富市“三大战略”,“6”指开展绿美韶关、产业攻坚、科教人才、营商环境优化、要素保障、资源盘活“六大行动”,第二个“3”指推动基础设施水平、基层治理水平、民生事业水平“三大提升”。

  3.“两重”“两新”:“两重”是指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两新”是指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4.“反向飞地”:指欠发达地区主动到发达城市去集聚所需的人才和资源,实现产业“孵化在外地,转化在当地”,从而畅通创新资源流通渠道,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5.“一三五”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机制:“一”指一套合同模板,“三”指“专业级-村级-镇级”三级审核制度,“五”指规范合同、规范审核、规范公示、规范监督、规范台账等五项规范建设;“三资”是指资金、资产和资源。

  6.“三项机制”:“定额补助+绩效奖励”方式梯次化配置奖补资金机制、“公益化+市场化”模式合作运营机制、“长者饭堂+全年龄段”供给服务模式机制。

  7.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为引领,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推动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人口集中居住、产业聚集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一项系统工程。

  8.“武龙源”公共区域品牌:武江区精选龙归古树茶、龙归香蜜薯、黄塱无花果、龙安淮山、江湾天冬、重阳贡柑、龙归生猪、龙归丝苗米、龙归贡柑等优质农副产品及加工产品,挖掘客家文化、岭南古隘历史、南岭山脉优秀自然环境等元素,冠以共同的品牌——“武龙源”,致力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知名的特色农副产品手信的代表区域品牌,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9.“四旁”“五边”:村旁、路旁、水旁、宅旁;山边、水边、路边、镇村边、景区边。

  10.“三同五化”:同标准、同质量、同服务,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一体化管理、专业化运作、智慧化服务。

  11.零基预算:是指不考虑过去的预算项目和收支水平,以零为基点编制的预算,具体指不受以往预算安排情况的影响,一切从实际需要出发,逐项审核预算年度内各项费用的内容及其开支标准,结合财力状况,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编制预算的一种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

  12.农村“三块地”改革: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

  13.“信易贷”:为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按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深入开展“信易贷”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指导下,依托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搭建了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简称“信易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