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乡村如繁星般散落,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乡土记忆。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许多乡村通过与艺术的巧妙融合,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本文将带您领略5个优秀的乡村改建项目,探寻乡村与艺术交织的魅力画卷。
一、油坊坪村:秦岭北麓的避暑胜地新生
油坊坪村位于秦岭北麓山区,这里自然风光优美,每年盛夏吸引着大量周边市县的人群前来避暑。然而,平日里却鲜有人问津。为了提升村民的生活品质和乡村的吸引力,新建了亭廊,为村民唠嗑这一旧习提供了更为舒适的空间。亭廊的设计巧妙融入周边环境,采用当地的木材和石材,与山水相得益彰。在保留部分原场地记忆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度的改造,比如保留了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石头标记或小径,为乡村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韵味。这些举措不仅让村民在日常生活中有了更好的休闲场所,也为游客在避暑之余提供了更多感受乡村氛围的空间,使得油坊坪村在不同季节都能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二、奇峰村史馆:徽派古村的历史传承与现代新生
安徽省池州市石台县的奇峰村,隐匿在牯牛降风景区的山腰,白墙黑瓦的农宅依山而建,宛如一幅宁静的山水画卷。奇峰村的队屋曾经是生产大队的公共用房,如今随着农村的发展变迁,一层的农具久未使用,二层也因年久失修空置。但这座看似破旧的队屋,对于设计师来说却是珍贵的璞玉。梁柱和墙上满是毛笔或粉笔留下的木工草稿以及政治标语,它们宛如一部写在房子里的村史资料。设计师秉持“无建斯建”的理念,对队屋进行整修和适度改造。在改造过程中,外墙面的处理极为巧妙,抹灰部位尽量避让“历史遗迹”区,让时间的痕迹得以层层读取。改造后的队屋,无论是入村的场地景观,还是周边的小巷,以及建筑内外的空间,都更自然地融入了村民的日常生活,也为外来游客带来了亲切自然的体验。它不再是封尘于历史的老古董,而是成为了服务现代生活的新场所,承载着村庄的记忆与未来。
三、陈家铺-平民书局:崖居聚落中的文化灯塔
陈家铺地处中国东南内陆的丘陵山地,独特的地理和文化条件孕育了其崖居聚落形态。改造项目的核心是将村民礼堂旧址改造成村里的图书馆。这座礼堂是村落中大半个世纪前建造的新建筑,有着11X18米见方的二层高空间。在改造过程中,少量的玻璃、阳光板等纯净透明半透的材料被用作传统木结构的背景,既增添了现代气息,又不破坏原有结构的形式秩序。空间的划分组织依然强化了传统材料的韵味,使得图书馆内部既有着现代的通透感,又保留了乡村建筑的质朴。在这里,村民和游客可以沉浸在书籍的世界中,感受着文化与自然的交融,平民书局成为了陈家铺的文化灯塔,照亮了乡村的精神世界。
四、油茶工坊:浙江松阳的传统技艺传承空间
浙江松阳横樟村的油茶工坊有着悠久的历史,位于村口路边下沉场地,面临山涧溪流,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工坊采用传统木结构和夯土墙建造,内有水碓子和两套木质榨油机。然而,多年的荒废让它亟待重生。改造项目保留了主体建筑和室内的木制设备,向外扩张空间,在侧面形成厨房和产品包装空间,室外的休闲凉亭则为人们提供了面向山涧的观景平台。如今,这里不仅是油茶制作工艺的展示场所,更是人们了解传统农业文化的窗口。游客可以亲身参与油茶制作过程,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同时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景,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的有机结合。
五、计家墩-村民中心:村口的公共活动乐园
计家墩村民中心的改造任务是将村口的村委大楼转变为未来村民的公共活动空间。入口处的设计独具匠心,通过院墙的开口与铺装的边线,界定出一个既属于院内又属于院外的特殊空间。这个如同廊、门、桥、窗的构筑,容纳了坐、窥、行等多种行为,为两个院子之间的连通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方式。通过结构改造和加固,锯掉旧建筑一层的梁和楼板,释放出最大的空间潜力,让旧建筑成为村子公共空间的一部分。人们身处大厅之中,仿佛同时置身于建筑内外,这种独特的空间体验增强了村民与建筑、与乡村的互动性,使村民中心真正成为了村民们喜爱的聚会、交流和娱乐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