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工作报告

2021年武江区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本网 发布日期:2021-02-19 03:02:12

2021年武江区政府工作报告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21年2月5日在武江区第九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区长  郑伟平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十三五”发展成就和2020年工作回顾

  

    “十三五”时期,全区政府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新发展理念和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较好地完成“十三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

    过去五年,是综合实力跨越的五年。“十三五”期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固定资产投资额等稳居全市首位。地区生产总值从207.08亿元增至269.49亿元,年均增长4.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4.22亿元增至5.94亿元,年均增长8.35%(可比口径)。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43.52亿元,年均增长8.1%。先后荣获“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2018-2020年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等殊荣,获批为“国家和省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省级试点”等,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过去五年,是产业发展奋进的五年。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二五”期末的2.6:47.3:50.1调整为3.2:38.8:58.0,比重更趋合理。现代农业加速发展。武江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启动建设,“五朵金花”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初具规模,龙安淮山等4个特色农产品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全区专业合作社83家,净增22家;家庭农场80家,净增65家。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从5.34亿元增至8.64亿元,年均增长4.0%。新型工业产业稳步前行。完成工业投资90.63亿元,其中工业技改投资41.82亿元。甘棠工业园、武江科技园等工业产业园规模持续壮大。全区规上工业企业达64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20家。商贸服务业稳中向好。前进建材城、五洲汽配城等专业市场稳步发展。威尼广场、世邦广场等商业综合体建成运营。摩尔城、曼哈顿等高端酒店品牌效应凸显。枫合汇、湘商大厦等专业商务楼宇健康发展。房地产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累计销售面积600.93万平方米。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从103.86亿元增至156.33亿元,年均增长6.8%。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累计引进优质项目59个,投资总额311.19亿元。

    过去五年,是城乡面貌蝶变的五年。芙蓉新城路网已基本形成;老城区教育路、丹霞大道北等主干道开工建设。武江大道、韶关大道、工业路、惠民路、芙蓉北路等主次干道完成改造提升。完成光明巷等57条小街小巷提升改造及北江桥西桥头等50处交通节点整治。新建韶州公园、林桥公园等城市公园成为市民休闲首选地。建成“五小”项目40个。完成嘉晖市场等15个农贸市场改造升级。新建停车场28个,增设停车位3438个。新建、改造城区公厕31个。完成津头岭等14个城中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39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数字城管等系统不断整合优化,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推进。龙归镇、重阳镇、江湾镇镇(街)整治提升“139”行动全面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擂比武”取得重大成效。完成通20户以上自然村路面硬化改造80公里;公路安全隐患治理290.47公里。全区行政村实现100%通客运班车。全面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并基本完工。完成农村危房改造301户。

    过去五年,是生态环境提质的五年。深入开展扬尘专项整治,完成裸露土地整治131处约15万平方米;道路硬化98处约5万平方米。空气综合指数保持市辖三区最优。深入推进河长制,完成中小河流治理项目8宗,治理河道81.26公里,碧道建设20.5公里。完成河湖清四乱27宗;水土流失治理6平方公里。考核断面水质全面达标优良比例保持100%。有序完成畜禽养殖“三区”划定、禁养区清理关闭工作。完成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1.6万亩;垦造水田521 亩;拆旧复垦915亩。完成矿山治理复绿34.9公顷;碳汇造林约0.62万亩;森林抚育约9.24万亩,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 0.5‰以下,森林覆盖率保持在70%以上。完成3个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工程,被评为全国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

    过去五年,是改革创新突破的五年。坚持创新驱动发展,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0家,净增60家。累计新增专利申请量5791件,授权量3380件,增长量稳居全市首位。持续深化“放管服”、政务服务改革,企业“一窗通办”绿色通道率先在全市实现开办企业半日内办结,区级“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大厅建成并投入使用,营商环境便利度位居全市前列。建成全市首个县区级应急指挥综合平台,服务功能日益完善。乡村振兴培训实践中心成为现代农业创新创业等乡村振兴发展的原动力。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效显著,累计登记集体资产24亿元、自然资源94.68万亩。全面完成政府机构改革,加快开展农村综合改革、财政体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区属国有企业改革等,牵引带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实现新突破。

    过去五年,是民生福祉飞跃的五年。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7个省定贫困村和755户1788名相对贫困人口全部有序退出,贫困人口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至约1.55万元。新建、改(扩)建8所小学,4所幼儿园,共新增学位7600余个。深入推进教育“四大工程”,在全市率先创建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成绩稳居全市前列并超全省全国平均水平。深入实施医疗卫生人才引进工程,先后引进81人。完成西河镇卫生院、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间社区康园中心建设。完成46间村卫生站规范化建设,实现行政村规范化卫生站全覆盖。建成区博物馆、区文化馆、区图书馆并免费对外开放;完成86个基层文化服务中心、14家风度书房建设。新建、改建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74个。新增城镇就业约1.3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2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78%以内。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开展。平安武江建设稳步推进,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过去的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给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面对严峻复杂形势,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以超常之举、集全区之力,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力落实“六保”任务,保持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这一年,我们全力阻击疫情,防控和发展取得双胜利。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及时启动应急响应,1100余名在职党员下沉基层一线,融入86个社区(村)群防群治、联防联控,560余名社区(村)干部及网格员、600余名公安干警、300余名医务人员闻令而动、挺身而出,全区人民同舟共济、团结一心,构筑起疫情防控坚固防线。创新“六个一”防控机制,全面开展地毯式全员健康排查,累计排查90万余人次、12万余车次。慎终如始抓好秋冬季疫情防控,加强重点人员、重点场所、重点物品管控,组织开展居民小区、农贸市场等场所疫情防控应急演练,储备一批防疫物资。经过全区上下艰苦卓绝的努力,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同时,面对极其困难的经济形势,我们成立工作专班、制定经济稳增长措施,全面落实惠企纾困政策,大规模减税降费6.4亿元,下达惠企利民资金1.09亿元,有效推动复工复产。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9.49亿元。其中,武江(不含新区)204.05亿元、增长1.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94亿元、增长10.54%(可比口径);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61.5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7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13.9亿元,增长4.3%。全年增加“四上”企业39家,净增数位列全市第一;新登记市场主体5277户、同比增长2.25%。

    这一年,我们聚力打造新平台,产业新动能逐步显现。以“二次创业”的勇气,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新平台建设,武江科创园一期改造完成并投入使用,成功引进40家企业;武江区城乡融合产业园扩园修编及主要路桥建设加速推进;武江现代农业产业园一期基础设施工程基本完成。新增培育农业龙头企业1家,家庭农场14家。龙归香蜜薯、妙联丝茅姜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培育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家,全区完成工业投资7.85亿元,其中工业技改投资4.48亿元。正邦食品、拓海贸易、爱心大药房等龙头批零企业实现大幅增长,限上批发销售额增长35.9%,增速全市第一。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成功引进优质项目14个,投资金额73.32亿元。

    这一年,我们创新项目攻坚机制,项目建设加速推进。建立完善重点项目组团工作机制,实现从项目指挥部集中推动到各项目组团共同发力的大抓项目格局。7个专责组团聚焦投资和项目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清单化”方式推进各环节工作,有力推动医疗卫生、应急智慧城市管理、老旧小区改造、农村集中供水等项目建设。充分抓住国家、省加大投资力度的有利契机,积极谋划项目并申请到位债券资金5.87亿元。有力抓好项目用地保障,拆除房屋4.22万平方米,完成净地交付593亩。全年实施52个重点项目,开工49个,9个项目纳入省重点项目管理,完成投资54.76亿元。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8%。

    这一年,我们大力推进城乡建设,人居环境实现再提升。完成韶州公园及芙蓉山公园路网建设。完成朝阳路等9条主次干道及背街小巷改造提升。完成17个老旧小区改造。建成10个停车场共增设849个停车位。建成5G基站299个。年度城市管理综合检查考评成绩位列全市第一,被评为全市巩卫先进集体。完成S520线龙归段、S246线重阳镇区段提升工程。完成四好农村路建设约32.5公里。创新以“打擂比武”方式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撬动社会资金超2000万元,江湾镇倒流水村等29个自然村在“打擂比武”中胜出获奖。“龙归—江湾”乡村精品线路获评“广东美丽乡村精品线路”,江湾镇湖洋村获评广东省乡村振兴大擂台污水治理优秀村,重阳“生态体验+特色产业休闲线”入选韶关首批10大乡村旅游线路。

    这一年,我们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辖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7%,同比提升5.3个百分点。饮用水水源和地表水断面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完成龙归水江湾镇段、方田段碧道项目建设约10.1公里。完成3个镇级污水处理厂及19公里配套管网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70%。关停涉重金属企业8家,高效完成重金属排放削减任务。完成农用地安全利用3.7万亩,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7.7%。完成造林面积超700亩。武江区国家储备林项目完成总体规划编制。绿美古树乡村、景色景观带等一批绿化美化项目建设顺利完成。第一批山水林田湖草修复工程在全市绩效考核中排名第一。

    这一年,我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事业取得新成效。全年民生投入14.7亿元,增长6.73%,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75.04%。提高困难重点人群补助标准并发放2520万元补助金。大力实施总投资近1.4亿元的88个教育工程,重点推进新区、江湾镇幼儿园和风度、阳山、沐溪小学加快建设。启动区中医院、区儿童医院建设,区级医疗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完成5家疫苗接种门诊标准化建设;建成6所中小学卫生工作示范学校。成功举办广东省粤北地区第七届体育舞蹈展演和“艺荟芙蓉”、“悦读武江”等系列文体活动。率先在全市完成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移交工作。新增城镇就业4590人、城镇失业再就业405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76%。完成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高质量完成区10件民生实事。进一步加强食品、药品、生产、消防等安全工作,全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事故。此外,民族宗教、国防教育、双拥优抚、征兵、职工帮扶、志愿服务、妇女儿童、残疾人、红十字会等事业均取得新发展。

    这一年,我们深化民主法治建设,政府效能不断提高。修订完善武江区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推动政府决策制度化、科学化。强化法治政府建设,扎实开展民法典学习宣传,区政府班子成员出庭应诉22件,出庭率达100%。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办理区人大代表议案9件、政协提案103件,满意率达100%。扎实推进政务服务改革,98%以上的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行政许可事项时限压减率达95.07%;完成四批全市镇村事项标准化工作,委托下放镇(街)事项400项、村(居)事项90项。全区行政许可事项“两减一即”在全省实现最优。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各位代表!回顾“十三五”及过去一年的工作,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及区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区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干部群众,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所有关心、支持武江发展的各界人士及驻区部队官兵,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群众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一是经济结构还不够科学、合理,发展新动能培育不足、内生动力不足、经济增长缓慢。二是招商引资对接和服务力度不够,重大项目引进和落地不够。三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供给与城区还存在较大差距,等等。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


“十四五”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十四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按照省委省政府“1+1+9”工作部署和“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要求,市委市政府“筑牢粤北生态屏障,打造绿色发展韶关样板,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目标定位,以及区委的部署,深入实施新一轮改革发展“六大行动”,全面提升中心城区承载力和宜居宜业品质,建设具有生态品质和发展活力的中心城区,奋力推动武江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北部生态发展区前列,争当韶关改革发展排头兵。

    ——我们要全力加快三大产业平台建设,打造武江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大力发展绿色工业、生态农业、都市产业等,加快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动能。加强武江科创园支撑力建设,重点围绕医药健康、智能装备、新材料等领域靶向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打造创新资源聚集地。加快武江区城乡融合产业园开发建设,引入智慧农林装备、医疗健康器械等“链主”企业,打造制造业创新发展承载地。在武江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仓储冷链物流等产业,打造“双区”优质特色农产品的供给地。“十四五”期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6%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经济发展基本同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基本同步。

    ——我们要全力打造生态品质中心城区,全面提升城市首位度。全面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城市建设精品化、城市管理网格化、城市文明创建常态化,做大做强城市经济,提升城市承载力、竞争力。引导各类优质资源集聚,打造高品质消费集聚区,培育2家以上专业楼宇,规划建设星级酒店3家以上。努力建设成为韶关市全域旅游集散中心、城乡人口集聚的宜居中心和青年创业时尚生活的理想高地。完成丹霞大道北、教育西路等一批主次干道建设,改造老旧小区130个以上。深化文明城市创建,运用5G等技术提升智慧城市管理水平,持续提升城市文明形象。

    ——我们要全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省级试点建设,打造城乡融合发展“武江模式”。充分发挥中心城区辐射带动作用,举全区之力全域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省级试点建设,围绕美丽小城镇发展机制建立、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搭建、村改社区管理机制健全、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完善等4项试点任务,以“一核一中心两区两廊道”为着力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2022年初步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2025年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形成在全省范围内可借鉴可推广的“武江经验”。“十四五”期间,成功创建1—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培育新增农业龙头企业5家以上,80%以上村庄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

    ——我们要全力保护生态环境,建设更高水平的美丽武江。坚持生态优先,全力配合南岭国家公园建设和国家森林城市等创建工作,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全域加强生态保护。严格落实“三线一单”。全力推进林长制,加快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抓好碳汇造林、乡村绿化美化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修复工程。编制出台森林防灭火中长期发展规划。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域推进节能降耗,加快建设汽车充电桩、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基础设施。“十四五”期间,空气质量指数(AQI)优良率和PM2.5浓度达到省市下达目标,域内水体水质稳定达标并持续改善。

    ——我们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构建武江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以“放管服”改革为牛鼻子,以“数字政府”改革建设为抓手,深入推进区级政务服务事项向镇村延伸。继续推动和深化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改革等一批引领性改革,探索推进资源资产价值化。深化招商引资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高质量招商引资机制和路径。加强与“双区”及郴州、赣州等周边城市的合作交流,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服务韶关新区,实现武江、新区经济社会协同发展。

    ——我们要全力发展民生事业,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逐步补齐民生领域短板,让武江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加强特殊困难群体的兜底保障工作,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入推进教育均衡化发展,谋划推动“3+3+1”项目建设。建成区中医院、区儿童医院等医疗卫生项目,补齐卫生短板,打造健康武江。进一步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全面加强社会治理。完善“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治理模式,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提升应急能力水平,深入推进平安武江建设。

 

2021年工作安排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至关重要。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左右,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7%左右。

    为实现以上目标,我们将做好以下工作:

    (一)全力打好产业平台建设大会战,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将打造绿色产业支撑平台放在经济发展首位,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

    聚焦绿色产业平台建设。增强和发挥武江科创园科技引领支撑作用。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园区管理和服务。落实园区企业进驻优惠政策,围绕医药健康、智能装备、新材料等领域靶向引进企业50家以上;实施科技企业“小巨人”培育工程,培育发展一批“小巨人”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推动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智慧园区建设,完成青创中心改造,推动创建省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将园区打造成创新产业承载地。全力加快武江区城乡融合产业园建设。完成园区控规修编;加快“一桥一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年底顺利通行。力争年内推出首个具备项目承载条件的片区,力促项目落地,积极创建国家林草(韶关)智能装备示范园。同时,加快推进建材产业园规划建设。全力推动武江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上半年完成园区基础设施一期工程,启动实施园区二期工程。加快推动园区招商工作,实现园区建设与招商同步推进,力争引进超5000万元农业龙头企业2家以上,并依托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种植技术,吸引更多周边农业企业落户园区。

    聚焦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实施新一轮工业企业技改行动。加快“个转企”“小升规”,新增规上企业2家以上。实施武江制造“提质工程”,优化提升机械制造、医药健康等传统优势产业,重点扶持利民制药厂高端液体制剂的开发上市,带动医药产业转型升级。推动能源产业绿色发展,推进光伏发电等项目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强区示范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力促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8.67%以上。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家以上。大力发展都市产业。支持摩尔城、世邦等商业综合体开展现代营销。推动传统商贸企业实现线上线下零售有机融合。规划建设高星级标准酒店1家以上。培育壮大区域性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加快把天子岭街区建设成为中青年创新创业和品质生活的城市发展高地,将奥园文旅城、韶州公园打造成为全域旅游集散地和餐饮休闲中心。推动区三馆、新天地商业综合体人气和产业集聚,激发文化、教育、培训等方面消费活力。持续推进沙洲尾路段、幸福路等高品质夜间经济示范区建设。支持本地建筑企业升级,增强竞争力,建筑业产值保持稳定增长。

    聚焦美丽经济持续发展。用产业化思维发展现代农业,持续壮大无花果、香蜜薯等“五朵金花”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力争实现千亩以上规模农业“零”的突破。加快推进食用菌加工研发基地、重阳镇水果种植基地建设,积极申报特色水果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发挥农业奖补政策的激励作用,培育新增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1个、粤港澳菜篮子基地2个、家庭农场10家、农民合作社2家以上。围绕西河—重阳、龙归—江湾两条精品线路,加大乡村农家乐、温泉度假、特色民宿客栈、网红打卡点、红色文化地带等农旅、文旅资源推广力度,挖掘龙舟文化、九龄文化、知青文化丰富内涵,办好一批精品赛事活动,推动传统旅游模式向“旅游+”新型模式转变。同时,依托两条精品线路,发挥区位交通、生态资源、医疗服务、公共配套等优势,大力发展康养旅游产业。

    (二)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狠抓项目建设。全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激发社会投资活力,强化重大项目建设管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力促项目早落地、早建设、早见效,持续推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全面提升招商引资质量。强化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深化招商项目“三人组”服务模式,建立健全招商引资项目代办服务机制,落实“三个一”“项目直通车”“三级调度”机制,提供“事前介入、事中帮办、事后跟踪”的全程保姆式服务。投入1000万的产业引导基金,设立“小巨人”科技专项基金,引导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搭建行业协会、科研院所、专家学者、产业园区为一体的招商交流合作平台,精准推动委托招商,引导更多产业引领型、科技创新型、税收贡献型等企业落户武江。加强与东莞市凤岗镇在产业共建上的交流合作,加快推动凤岗武江产业共建项目建设。力争全年引进产业项目20个,完成年度投资35亿元。

    全力攻坚重大项目建设。持续发挥重点项目建设组团作用,完善落实项目建设管理制度,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快推动全区49个重点项目建设,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6.2亿元。建立健全督办和定期通报机制,确保每季度均有项目开工、竣工,力促绿色矿山综合开发利用产业园等一批重点项目顺利开工,确保自然村集中供水等一批重点项目顺利竣工。聚焦上级政策支持方向,围绕基础设施、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社会民生等领域谋划包装一批项目,全年储备重点项目90个以上,力争更多项目纳入国家、省、市计划盘子。大力做好专项债券和中央预算内投资等上级资金的申报管理,推动债券项目有序有效开展。全力打好城市土地收储“攻坚战”,力争在第一季度完成10130亩土地收储,为项目建设提供土地要素保障。

    持续提升政府服务效能。开展“政府效率年”活动,制定服务效能“流动红黄旗”制度,重点围绕提高政府部门政策学习研究水平及重点项目攻坚能力,推行部门服务承诺制和限时办结制,进一步提升政府部门服务企业及项目效率,打造务实、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抓好“数字政府”一体化平台推广应用。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推进“一网申办、一窗受理”和“一件事一次办”改革,确保一窗受理率100%、马上办率80%以上,网上可办率98%以上,全流程网办率80%以上,“好差评”综合评分达9分以上。推广“一业一证”“一企一证”“证照联办”等创新举措,推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

    (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以城乡融合发展省级试点建设为引领,打好城市品质提升攻坚战和美丽乡村擂台战,推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致力生态宜居精品城区建设。推动丹霞大道北、教育西路等主干道路加快建设;启动五祖路、沙洲路、如意路等路段提升改造,进一步提升城区道路通达水平。完成金友大厦等18个老旧小区及启动实施水务局宿舍等25个老旧小区改造,推动城中村、背街小巷整治提升。推动张九龄纪念公园、韶州体育公园加快建设,建成科创园、韶州公园兰花基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优化“数字城管”平台,进一步提高城管执法、市政管护、交通疏导等方面工作实效,并向乡镇延伸。基本实现5G基站城区全覆盖。推动全域智慧停车项目建成运营。常态开展市容“六乱”“三线”等问题整治,压实“门前三包”责任制。深入推进创文工作,加强文明镇村创建力度,广泛开展文明建设活动,进一步提升市民文明素养。

    推动美丽小城镇建设。依托两条精品线路虹吸效应,促进人口、资金等向龙归镇、江湾镇、重阳镇镇域集中,促进镇域经济发展。以龙归片区、“河阳片区”为试点,加强试点片区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建设,深化推动镇(街)整治提升“139”行动,提升城镇自我管理能力。重点抓好龙归镇镇区扩容提质,推动污水处理、集中供水工程、X313线提升等基础设施项目,不断提升完善片区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承接好司法、城市管理、市场监管等下放职能,提升试点片区公共服务水平。强化武江区乡村振兴培训实践中心服务功能和范围,实施农村电商、乡村工匠、高素质农民等各类培育工程,推动城乡之间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自由流动,进一步强化要素保障,增强宜居美丽小城镇的吸引力和集聚度。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拓展“打擂比武”广度和深度,在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基础上,突出产业发展,提升村民自我管理能力。做好农房风貌管控和高铁沿线农房外立面改造,健全农村长效保洁机制,力争30个以上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补短板工作。完善农业灌溉设施,加快解决西河北片水利灌溉问题。全面推行“136”路长制,建设改造四好农村路20公里以上,逐步完善巷道硬底化,改善农村出行条件。因地制宜谋划建设高标准农田4400亩。建立健全农村公厕管护机制,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100%。加强商贸设施和镇村物流站点建设,促进城乡优质产品双向流通更加顺畅。梯次推进村级污水处理终端和管网建设,确保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80%以上。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选取2个试点村加快推动村级经联社试点建设,盘活村集体资产资源。

    (四)坚持生态优先,促进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协同共进。筑牢生态屏障,进一步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纵深推进污染防治。深入开展扬尘治理,加强城区裸露地硬化、绿化,确保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空气质量“六项指标”双达标。进一步完善河长制、湖长制和网格化治水机制,推进东冲河、沐溪河纳污片区雨污分流;完成南水河及龙归水碧道项目共10公里建设,持续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和防洪排涝建设,严厉打击非法采砂行为,多措并举实现“五水共治”,确保地表水市控以上断面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建立完善土壤环境监管机制,全面推进完成农用地安全利用项目,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保持100%、农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90%以上;加快推进辖区工业固体废物堆存点风险管控与整治,巩固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减排成果,确保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全流程规范管理。

    强化资源保护利用。推进实施辖区内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扎实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排查整治,坚决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新增开垦补充耕地400亩以上。推进造林抚育,完成碳汇造林500亩以上,科学有序推进桉树林退出工作。加强森林防火装备建设,开展森林防控基础设施建设,扎实做好森林防火工作。探索推进资源资产价值化,推动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和采砂权、采矿权、养殖权等权益性资产价值化。持续推进农用地分类管理,加快实施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加快推动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做活林下经济产业。

    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完成新华街道、惠民街道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建设,按照“以点带面、逐步铺开”原则,全域推进城乡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大力推进城区天然气普及利用,宣传推广新能源应用。全域推进节能降耗,把好高能耗项目审核关,严控重点用能企业能源消耗,完成年度能源消费强度与消费总量“双控”目标。开展节约型机关、城乡“绿色家庭”创建工作,大力倡导适度消费、光盘行动、低碳出行等绿色生活方式。

    (五)优化公共服务供给,促进民生事业全面发展。全面落实惠民政策,大力实施一批重大民生实事与公共服务项目,用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民生幸福更有质感。

    兜牢兜实基本民生底线。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进一步加大对城乡低保、孤儿、重度残疾人等困难群体的帮扶救助力度。全面建成覆盖全民、依法参加的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参保率稳定在98%以上。完善残疾人康园中心建设与管理。启动区社会福利院规划建设。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新建长者饭堂3个,推动群立街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运营,扩大银龄安康投保覆盖面。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建立就业援助长效机制,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500人以上,失业人员再就业4000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开展劳动力调查,加强就业失业监测。进一步完善区、镇(街)、村(居)三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强化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抓紧抓实惠民利民工程。完成新区幼儿园、江湾镇中心幼儿园、风度小学建设和扩建阳山小学、沐溪小学,新增学位5000个以上。规划建设朝阳片区、沙洲尾片区小学,推动区教师发展中心、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建设全面达标。完成区中医院主体工程和江湾卫生院改扩建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区儿童医院建设,谋划推动区疾控中心、惠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完成区图书馆二期、书香广场、区文物保护一期及区博物馆提升改造等项目建设。继续谋划推动韶关新区民生事业发展,全力做好社会事务管理。

    同时,进一步做好红十字会、人防、统计、物价、档案、外事、民族宗教、“双拥”等各项工作。大力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残联、侨联、港澳台、史志等工作有序推进,确保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办好今年区政府承诺10件民生实事。

    (六)统筹安全与发展,强化社会治理与风险防范能力建设。毫不放松落实疫情防控举措,持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大力防范和整治各类风险隐患,筑牢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环境,以发展促安全、以安全保发展。

    持续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人物同防”,落实境外及国内中高风险地区来韶人员等重点人员闭环管理,加强农贸市场、集中隔离场所、基层医疗机构等重点场所管理。健全“六个一”网格化疫情防控机制,压实“三人小组”责任,强化疫情监测预警,严格落实疫情信息报告。健全防疫应急物资储备机制,继续抓好疫苗接种工作。加大疫情防控宣传和警示力度,引导群众加强个人防护,提高卫生健康意识。

    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加快智能安防社区建设,推进实施视频监控“雪亮工程”。进一步提高村(居)“两委”换届后的治理水平、治理能力。探索推动村改社区改革,逐步完善试点村社区功能。开展重点矛盾化解攻坚,解决一批社会矛盾和信访突出问题。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打造“一站式”公共法律服务综合体,建成区、镇(街)、村(社区)三级联动法律服务网络。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工作,实施整治突出毒品问题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推广社区“一区一警两辅”和农村“一村一辅警”模式。

    进一步提升风险防范化解能力。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三年行动综合整治,持续开展13类易造成群死群伤生产安全事故领域重点整治。推动实施区应急管理综合化信息平台第三期工程建设。完成武江中队消防站改建升级。扎实做好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加强地质灾害综合治理。严格落实食品药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一以贯之抓好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完成食品抽检不少于550批次,农产品快筛快检不少于5万批次。不断完善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长效机制。严厉打击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推动各项化债措施落实落地。

    各位代表!面对各种全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到政府工作的全过程、各领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落实中央、省、市和区委的重大决策部署。主动接受区人大、区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认真办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启动实施“八五”普法,做好民法典宣传实施,提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的能力。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树牢“过紧日子”思想,严控“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充分运用好省委巡视和审计监督成果,全力抓好整改落实。推进廉洁政府建设,严肃整治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各位代表!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开启“二次创业”新征程,奋力开创“新武江新经济新生活”崭新局面,以优异的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附件

名 词 解 释


    1.“五小”项目:小公园、小绿地、小广场、小停车场、小农贸市场。

    2.镇(街)整治提升“139”行动:“1”是镇街整治提升专项规划,“3”是垃圾、污水、“六乱”三项整治,“9”是九项基础工程。

    3.“打擂比武”:围绕龙归-江湾和西河-重阳两条美丽乡村精品线路沿线的27个行政村(94个自然村),组成27个组团,采取“党政主要领导包片、处级领导抓村、科级干部驻组、百家企业扶点”的方式,构建起“区-镇-村-企”组团作战打造一批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工作格局。

    4.畜禽养殖“三区”划定:对行政辖区内畜禽养殖区域划分为禁养区、限养区、可养区三大类。

    5.教育“四大工程”: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工程、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培育工程、师德师风建设提升工程和思政课创新实践工程。

    6.“六个一”防控机制:即“一个网格一个支部,强化队伍凝聚力”“一个社区一张拼图,提升摸排精细度”“一个关卡一座堡垒,把控防疫关键点”“一名党员一面旗帜,发挥先锋模范性”“一个网格早晚一会商,增强信息及时性”“一个薄弱社区一个帮扶,加强整体严密度”。

    7.“四上”企业:规模以上工业、有资质的建筑业和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规模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

    8.贫困户“八有”、贫困村出列“十项”指标:“八有”即有安全住房,有稳定供应的安全饮用水,有电用,有电视信号覆盖,有网络信号覆盖,有教育保障,有医疗保障,有稳定收入来源或最低生活保障;“十项”是指贫困发生率,农民收入,集体收入,人居环境,村道建设,饮水安全,水利和电力设施,电视。

    9.新一轮改革发展“六大行动”:改革发展产业创新、城市提质、乡村美丽、改革争先、民生幸福、作风提升“六大行动”三年行动计划。

    10.“链主”企业:是指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发挥自身比较优势,逐渐具备某一产业上中下游核心凝聚力的企业。

    11.“一核一中心两区两廊道”:“一核”是指中心城区;“一中心”是指武江乡村振兴培训实践中心;“两区”是指龙归片区和“河阳片区”;“两廊道”是指龙归-江湾和西河-重阳两条美丽乡村精品线。

    12.“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13.“3+3+1”项目:即按北片、中片、南片区各规划新建 3 所公办幼儿园、3 所小学和 1 所初中。

    14.“小巨人”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指主营业务和发展重点符合国家产业策及相关要求,技术创新和融资能力强,发展速度、效益和质量好,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道路的中小企业;“小巨人”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的佼佼者,是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排头兵企业。

    15.招商项目“三人组”:指一名区领导、一名科(局)长,一名勤务员“企业服务三人组”。

    16.“河阳片区”:西河镇北片与重阳镇南片连接片区。

    17.“四个不摘”: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监管。

    18.“136”路长制:“1”是制定一个方案,“3”是组建县、镇、村三支队伍,“6”是开展六项重点工作。

    19.“五水共治”:按照“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系统治水、综合治理”的原则,把治水工作与防洪排涝能力提升、水环境综合整治、水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从水体、水岸、水面、水底、水源五个方向统筹推进治理行动。

    20.“三人小组”:一名村(居)干部、一名公安民警、一名医务人员组成的疫情防控工作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