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本网 发布日期:2021-12-01 03:12:24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21年11月24日在武江区第十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武江区人民政府代理区长  黄艺坤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本届政府任期的五年,是武江区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经济社会明显进步的五年。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和各种风险挑战,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攻坚克难、开拓进取、真抓实干,较好地完成了任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五年来,我们努力稳增长、扩增量,地区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全区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总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等经济指标稳居全市首位,经济发展综合指数保持全市前列。2021年预计(下同)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4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18亿元,分别是2016年的1.3倍、1.6倍,人均GDP达到全市平均水平150%以上。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60亿元,是上一个五年的1.6倍。先后荣获“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2018-2020年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等11项国家级荣誉、67项省级荣誉、350项市级荣誉。

    五年来,我们努力调结构、促转型,产业发展动能持续增强。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由2015年的2.6:47.3:50.1调整为2020年的3.2:38.8:58.0。新型工业化打开新局面,全区规上工业企业达到78家,累计完成工业投资85亿元。大力推进甘棠工业园、武江科技园向生物医药、高端装备产业转型发展,新蓝天、环凯生物、上海电气研砼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武江城乡融合产业园规划建设蹄疾步稳,“一桥一路”主体工程基本完成;武江科创园发展势头良好,已成功引进浩辰医学等24家优质创新型企业。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202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65亿元,年均增长7%。前进建材城、五洲汽配城等专业市场稳步发展,枫合汇、湘商大厦等商务楼宇持续壮大。房地产持续健康发展,五年累计销售面积609万平方米。保利广场、世邦幸福广场等一批商业综合体建成运营,带动周边住宿、餐饮、便民夜市等城市消费业态蓬勃发展。现代农业取得新成效,成功创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70家、家庭农场93家。龙归香蜜薯、妙联丝茅姜等5个特色农产品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詹氏蜂蜜、龙淮淮山等一批优质农产品被评为省名牌产品。武江现代农业产业园完成一期基础设施建设,食用菌产业园成功获批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五年来,我们努力强基础、提品质,城乡发展面貌明显改善。完成征地面积超过253万平方米,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建成区面积达到35平方公里,全区常住人口达37.37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4.52%。芙蓉隧道、铜鼓大道、韶州大道、韶州大桥等陆续建成,芙蓉新区路网基本成型;老城区韶关大道北、武江大道、工业路、惠民路等主次干道完成改造提升,丹霞大道北、群康路、移山路等重要道路建成通车。完成交通节点整治54处,新建停车场30个,增设停车位3531个,城区通行便利度进一步提升。新建韶州公园、林桥公园、盆景山公园等城央公园,建成“五小”[1]绿地70个,新增城市公园面积294.5万平方米。完成60条小街小巷提升、8个“三旧”[2]改造项目、39个老旧小区改造,改造升级农贸市场12个,新建、改造城区公厕42个,建成5G基站356个。整合优化数字城管系统,智慧城市建设稳步推进。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镇域提升“139”工程[3],创新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擂比武”[4]活动,“龙归—江湾”乡村精品线路获评“广东美丽乡村精品线路”,重阳万侯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面完成自然村“三清三拆三整治”[5],农村生活垃圾清运保洁实现全覆盖,全区干净整洁村比例达到94.12%。龙归、江湾、重阳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75%以上,江湾镇湖洋村获评“广东省乡村振兴大擂台污水治理优秀村”。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全面完工。完成通20户以上自然村路面硬化改造107公里,拓宽乡道村道路面34公里;完成县乡公路生命安全设施建设里程近300公里,全区行政村实现100%通客运班车。

    五年来,我们努力抓整治、促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做好两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办理25件交办案件。扬尘专项整治成效显著,完成裸露土地整治246处约37.8万平方米;道路硬化219处约11.6万平方米。辖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90%以上,空气综合指数保持市辖三区最优。“河长制”全面落实,完成中小河流治理81.3公里,碧道建设33公里。完成“河湖清四乱”[6]25宗,水土流失治理4.27平方公里。饮用水水源和地表水断面水质达标率保持100%。有序完成畜禽养殖“三区”划定[7]、禁养区清理关闭工作。加强农用地安全利用管理,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0%以上。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取得较好成效。完成2个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工程,被评为全国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完成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2.4万亩,垦造水田520亩,拆旧复垦916亩,矿山治理复绿1335亩。森林抚育约10万亩,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5‰以下,森林覆盖率保持在70%以上。

    五年来,我们努力推改革、求创新,发展活力潜力不断释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由2016年的15家增至86家。累计新增专利申请量5172件,授权量4123件,增量稳居全市首位。创新成立区项目建设指挥部,建立“6+4”党员领导干部带头抓项目机制[8]和重点项目组团工作机制。创新建立产业链招商“3+3+4”工作机制[9],累计引进朗圣药业、广东微生物研究所等优质项目68个,投资总额355亿元。持续深化“放管服”政务服务改革,区级政务服务大厅建成使用,实施“一门、一窗、一网、一次”办理的政务服务模式;率先在全市实现开办企业半日内办结,营商便利度位居全市前列。“证照联办”等商事制度改革全面铺开,新增市场主体2.46万户。大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省级试点取得新成效。成为全省七个全域城乡融合发展省级试点地区之一。加强国资国企改革,整合兼并重组区属国有企业,成立区国投公司。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财政体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一批改革不断发挥牵引带动作用。

    五年来,我们努力惠民生、保稳定,人民生活品质大幅提高。坚持财政资金向民生领域倾斜,财政累计用于民生及社会事业支出61.58亿元,占财政支出75.22%。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7个省定贫困村和755户1788名相对贫困人口全部如期脱贫。优质均衡教育取得明显成效,新改(扩)建学校20所,新增学位1.37万个,成功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成绩稳居全市前列,并超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三级公共卫生体系加快构建,谋划实施了区中医院、区儿童医院两大医疗补短板项目,1个乡镇卫生院、2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使用,完成51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改(扩)建项目。创新“六个一”党建引领网格化疫情防控机制[10],慎终如始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推动全区完成疫苗全程接种26万余人,全程接种率近71%。区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建成开放,新改(扩)建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74个,建成86个基层文化服务中心、14家风度书房。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底线民生保障水平逐年提高,城乡基本居民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1%、9.3%。9间长者饭堂、5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8个社区康园中心等一批惠民工程建成落地。就业创业环境持续改善,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3800余人,城镇新增就业超1.4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5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平安武江建设稳步推进,建成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受理法律援助案件2468件;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效明显。严而又严抓好安全生产、森林防灭火、三防及食品药品安全等工作,防范化解安全风险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未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事故,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同时,民族宗教、国防动员、双拥优抚、职工帮扶、志愿服务、妇女儿童、残疾人、红十字会等事业均取得新发展。

    五年来,我们努力转作风、重法治,政府自身建设全面加强。深入落实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等,认真开展“作风提改”等专项行动,工作作风和效能明显好转。自觉接受区人大法律监督和区政协民主监督,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代表人士的意见,重视发挥舆论和社会监督作用,办理区人大建议、政协提案499件,办结率、满意率均100%。强化法治政府建设,扎实开展宪法、民法典等学习宣传,顺利完成“七五”普法工作,并在全市终期考评中获优秀等次。完成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办理行政复议案件114件;落实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183件,法治意识明显提升。建立健全“三重一大”事项清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严格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科学民主决策水平有新提高。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腐治贪。全面整改落实省委巡视组、省审计组反馈意见,持续加大审计监督力度,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持续巩固。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全区上下和衷共济、共谋发展,以超常之举、集全区之力,推进了一批重大项目投产达效,一批关乎全局的大事要事顺利完成,一批群众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妥善解决,为武江未来的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五年的发展成果令人振奋,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统揽全局、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鼎力支持、有效监督的结果,是全区上下励精图治、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干部群众,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所有关心支持武江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影响全区高质量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仍然不少,主要有:一是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够优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任重道远,发展新动能培育缓慢,发展空间有限,经济增长后劲不足,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二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区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不高,农村基础设施依然存在不少短板,教育、医疗等城乡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三是营商环境与先进地区相比、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招商引资成效仍不明显。对此,我们一定要直面困难挑战,竭尽全力做好工作,决不辜负人民群众的期待。


今后五年工作安排


    各位代表,今后五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期,也是我们抢抓机遇、发奋图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今后五年,武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按照省“1+1+9”工作部署和韶关“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目标定位,认真落实区第十次党代会要求,主动对接融入“双区”、横琴和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力争在城区建设、城乡融合、产业发展、商贸物流、科技创新等方面走在全市前列,全面提升武江区作为中心城区核心区的承载力和宜居宜业品质,全力建设韶关“双化双融”[11]先行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率先突破区。

    今后五年的主要奋斗目标是:

    经济发展动能更加强劲,园区产业集聚效果初步显现,全区GDP突破400亿,年均增长6%左右,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低于36%;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6%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经济发展基本同步。中心城区更加繁荣,生态、品质、活力城市风貌进一步形成,全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年均提高0.7%,达到88.5%以上;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年均提高0.6%,达到80%以上。乡村振兴成效更加明显,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显著改善,成功创建1—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初步形成,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基本同步,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95%以上,域内水体水质稳定达标并持续改善,森林覆盖率保持在70%以上。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从全区发展实际出发,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一是必须把党的领导贯穿始终,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把党建引领作为推动工作的重要法宝,做到党委有号召、政府有行动,党委有部署、政府有作为。二是必须把奋斗担当贯穿始终,大力弘扬伟大的建党精神、党的百年奋斗成就和历史经验,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把握历史发展大势,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奋力实现既定目标,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不懈推进事业发展。三是必须把高质量发展贯穿始终,树立排头兵意识,勇担核心区使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二次创业,激发发展活力。四是必须把精细管理贯穿始终,统筹好城市发展的旧与新、破与立、建与管,统筹好科技与人文,以绣花般的耐心、细心、巧心推动中心城区扩容提质,让城市更具包容性、更有美誉度、更能贴近人。五是必须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始终,常怀爱民之心,担好为民之责,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努力促进共同富裕,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区人民。按照以上要求,重点要在以下六个方面抓好落实:

    一、聚焦产业经济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一)做大做强新型工业。积极推进传统主导产业转型升级,鼓励骨干企业开展“工改工”[12]和技术创新,促进烟厂、供电、利民等龙头企业加强技改和产业提升,稳定工业经济基本盘。完善领导挂点联系服务重点企业制度,用心用情做好企业服务。依托我区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推进传统建材行业企业提质改造,绿色生产。抢抓数字经济发展重要战略机遇,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加快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积极承接“双区”创新资源和现代产业外溢,着力引进和培育先进智能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高端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朗科、欣中深等项目加快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加快推进韶关大道北片区“双变”[13]试点建设,打造成为村级旧厂区升级改造示范区和产城融合特色街区。支持具有技术创新能力和工匠精神的机械装备制造小微企业成长,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和“小巨人”企业[14]。加强韶关高新区企业对接服务,支持高新区企业做大做强,打造工业增长新引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努力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强区示范区。

  (二)做活做旺城市服务业。积极筹办或承办特色节庆、重大赛事活动,努力繁荣消费市场。加强城市商业业态规划引导,优化区域布局和功能定位,推进摩尔城、保利、世邦、富康、新天地等商业综合体错位差异发展,打造高品质消费集聚区。推动区“三馆”[15]人气和产业集聚,激发文化、教育、培训等方面消费活力。鼓励企业创新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大力推动文旅消费融合升级,积极挖掘城市文化IP[16]资源,多维度激发挖掘市民和游客的新消费潜力,高标准规划建设江湾片区城市服务业态。持续壮大商务楼宇经济,培育新增专业楼宇2家以上。积极推进沙洲尾片区、幸福路街区等夜间经济示范区建设。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

  (三)做精做优现代农业。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加强耕地保护利用,坚决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深入推进农业农村综合改革,加大土地等资源要素流转力度,力争新增流转农村土地面积1万亩以上,流转率达到60%。依托“龙归—江湾”“西河—重阳”两条精品线路,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区域联动发展思路,重点发展精品水果、蔬菜、南药等主导产业,推动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做大做强,形成示范。科学有序引导畜禽养殖优化布局、绿色转型、规模发展。深度挖掘农业特色资源和历史文化底蕴,大力发展都市近郊生态农旅、度假康养等生态休闲产业。积极申报创建水果(蔬菜)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提升主导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水平。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新增粤港澳菜篮子基地10个、家庭农场40家、农民合作社15家以上,形成1-2个高水平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实施质量安全和品牌提升“两大工程”,集中打造1-2个具有地域特色和影响力的名优农产品品牌,新增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5个以上。

    二、聚焦培育新动能,加快产业平台和重点项目建设

  (一)加快承载平台建设。发挥武江科创园引领支撑作用,加快推进凤武产业大厦、展览中心、配套实验室及中试基地等建设,推动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在园区配套应用,打造智慧园区。对标国家级孵化器,引进专业运营团队,重点围绕医药健康、智能装备、新材料、数字经济等领域,力争五年内靶向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100家,努力创建为省级科技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加快武江区城乡融合产业园开发建设,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周边教育、医疗、商业等生活配套。积极探索园区开发建设新模式,加强与深圳科技园集团等投资促进机构合作,大力创建广东韶关国家林草智能装备科技示范园,积极引进具有较强带动效应的电子信息终端制造业、农林智能装备产业等终端产品制造项目,力争引进智慧农林装备相关“链主”企业[17]5家以上,将园区打造成武江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承载地。扎实有序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完善相关配套设施,着力引进大型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等产业加快发展。

  (二)狠抓重点项目建设。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完善和落实重点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实现重点项目管理规范、高效推进。规范和优化政府投资项目审批制度,重视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强化规划设计、招投标管理、安全质量监管,不断提高政府投资管理水平。聚焦上级政策支持方向,科学编制重点项目年度计划,重点围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建设、产业转型、生态环境、社会民生等领域谋划推进一批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重大项目,推动更多项目纳入国家、省、市计划盘子。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积极争取并用好用足各类财政性资金及地方政府债券,缓解项目建设资金短缺问题。进一步完善重点项目征拆交地攻坚机制,推进完善历史遗留问题处理政策,全力保障市、区两级重点项目用地。力争五年内谋划推动亿元以上重点项目40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00亿元以上。

  (三)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强化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地位,坚持大招商、招大商、招好商。全面梳理整合厂房、土地、楼宇等招商资源,坚决清理盘活低效闲置用地,大力开展产业链、供应链和龙头项目招商。加强传统古村落、红色遗址遗迹、有价值历史遗存的保护和活化利用,推动温泉资源、森林资源科学高效开发,大力发展田园综合体等优质旅游项目。依托东莞凤岗对口帮扶有利条件,发挥驻外招商队桥梁纽带作用,开展专业招商、中介招商、协会招商、以商招商。发挥产业引导基金作用,探索建立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机制,解决企业融资需求。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服务机制,加强项目从洽谈签约到建设投产的全生命周期贴心服务。围绕“3+2”产业链招商[18]方向,以“强链、延链、补链”为重点,力争每年新引进项目不少于20个,投资30亿元以上。

    三、聚焦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

  (一)优化提升城区功能品质。全力推进城区扩容提质,支持、保障韶关高新区开发建设。加快教育路、环山路、丹霞大桥等主干道路、桥梁建设,进一步畅通城区与周边交通路网。积极稳妥推进旧城区更新改造,以“绣花”功夫提升改造一批背街小巷和老旧小区,实施老旧小区改造项目130个以上,不断改善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进一步提升城市公园、社区公园文化内涵,将韶州公园片区、芙蓉山片区打造成为市民休闲健身首选地。因地制宜推进打造一批小公园、小微绿地、生态走廊、城央绿道,以生态宜居环境涵养城市气质。推进“智慧武江”“数字城管”平台建设,探索城市网格化管理“多格合一”,提升城市综合治理和精细化管理水平,积极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等城市名片。深入推进城市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完善城市环境评价机制,进一步提升道路和内街巷保洁、园林管护工作质量。持续开展市容“六乱”“三线”等问题整治,压实“门前三包”责任制。严格城市管理执法,铁拳整治“两违”建设。

  (二)统筹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全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省级试点建设,扎实做好美丽小城镇发展机制建立、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搭建、村改社区管理机制健全、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完善等4项试点任务,加快25个城乡融合发展重点项目建设,提升城乡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加快推动“村改居”[19]工作,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结合各镇资源禀赋,进一步强化镇域经济社会管理职能,开展“139+”美丽圩镇改革试点建设,将各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镇域中心。推动以龙归镇为核心的区域副中心建设,加快人口和产业集聚,打造成具有较强城乡联结功能的美丽小城镇。加快“河阳片区”[20]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建设,利用近郊优势打造田园综合体项目。提升武江区乡村振兴培训实践中心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城乡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自由流动。

  (三)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开展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坚决落实“四个不摘”[21]要求,加强扶贫资产管理,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筹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扎实开展九大攻坚行动[22],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服务。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提档升级,推进县道“四升三”、通建制村“单改双”工程。健全农村物流服务网络,完善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深入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推进村级污水处理终端和管网建设,探索农村公共设施管护新模式,提升农村公共设施管养水平,确保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85%以上,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100%。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擂比武”2.0版本,重点推进龙归—江湾、西河—重阳两条乡村旅游精品线沿线、高铁和高速公路沿线、城镇周边村庄的连片集中整治,建设一批村美民富的特色精品村,力争80%以上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

    四、聚焦生态环境保护,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一)加大生态保护治理力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23],形成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24]。以更高标准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常态化、精细化开展道路扬尘、噪声污染、露天焚烧等源头治理,加强国道323线、240线龙归段等路段综合整治。探索实施餐饮准入管理和开办经营信息共享,高效管控油烟污染。聚焦夏秋季臭氧污染,大力推进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确保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空气质量“六项指标”[25]双达标。全面落实河长制与网格化治水机制,深入实施“五水共治”[26]和江河岸线百日攻坚行动,完成碧道建设40公里以上。加强畜禽污染防治,调整优化禁养区,引导畜牧业从城镇周边、水源地区向适养区转移。加快推进城乡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逐步扩大管网覆盖面,推进东冲河、沐溪河等重点河流纳污片区尽快实现雨污分流。加快推进城市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加强农村水源地保护,确保饮用水水源和地表水市控以上断面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建立完善土壤环境监管机制,深入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有效管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加强涉重金属行业、工业废物、医疗废物、塑料等污染防治。全面推进地质灾害治理,推动绿色矿山建设和地质灾害隐患消除。扎实做好中央和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

  (二)推进自然资源保护利用。全面推行林长制,提升造林绿化规模和质量,抓好高质量水源林、乡村绿化美化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充分发挥林业生态项目价值全力配合推进南岭国家公园建设和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积极稳妥推进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严格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严守耕地红线,规范占补平衡,扎实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排查整治。因地制宜、科学有序开展垦造水田、拆旧复垦等工作。大力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探索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和采砂权、采矿权、养殖权等权益性资产价值化。加快健全全区一体化的农村集体资源资产登记管理系统,完善农村资源资产流转交易制度,建立农村资源资产统一价值认定体系,共建武江区农村资源资产流转交易平台。

  (三)构建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全面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发展战略,全域推进节能降耗,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大力发展氢能源、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利用,高质高效推进屋顶分布式光伏整体开发试点建设,着力为新能源发展创造更多应用场景。合理布局和建设加气站、充电桩等配套设施。常态化整治“散乱污”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控“两高”[27]项目。大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全域推进城乡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持续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创建工作,鼓励绿色出行,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例。

    五、聚焦增进民生福祉,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入推进教育“四大工程”[28],谋划推动“3+3+1”教育项目[29]建设,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新增优质学位1万个以上。大力发展素质教育,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认真落实“双减”政策,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加快建成区教师发展中心,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加快建成区中医院、区儿童医院,优化合理布局基层医疗机构,提升医疗设施硬件水平,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施医疗紧急救援能力。毫不松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强化重点人群、重点场所、重点环节的精准防控。大力实施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质升级等一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活化利用,着力打造具有武江特色的文化、文明品牌。加快重阳水上无动力运动基地建设,举办水上无动力竞技表演赛等体育赛事,提高全民健身水平。

  (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各项社会救助政策,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招善引爱”,持续加大对城乡低保、孤儿、重度残疾人等困难群体的帮扶救助力度。全面推进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巩固社会保险扩面征缴成果,大力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社会福利、残疾人事业发展,谋划筹建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区福利院,完善残疾人康园中心建设与管理。支持社会资本设立养老机构,推进医养结合,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网络。落实支持生育“三孩”政策,健全普惠抚育服务体系。加快提升退役军人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做好“双拥”优抚安置工作。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做好就业创业服务工作,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和再就业援助行动,稳定和扩大就业规模。

  (三)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深化平安武江建设,创新立体化、信息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推进扫黑除恶、全民禁毒、反诈等工作长效常治。创新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继续深化信访制度改革,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解决一批社会矛盾和信访突出问题。统筹安全与发展,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推动区应急管理综合化信息平台建设,强化生产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等日常监管,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隐患排查治理,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强化乡镇综合应急物资储备库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推动实施自然灾害防治“十项配套工程”,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严密防范化解经济、金融、房地产等领域潜在隐患,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

  同时,进一步做好统计、国防动员、双拥共建、退役军人、史志档案、民族宗教、外事、人防、保密等各项工作,大力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残联、侨联更好履行职责,全力做好韶关高新区社会事务管理服务工作,推进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六、聚焦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一)全面加强政治建设。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定向领航,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加强政府系统党的建设,始终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全过程,坚持向区委请示报告重大问题,确保区委各项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到位。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二)全面加强法治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将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及时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代表人士和社会公众的意见。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制度,健全完善政府议事规则及相关制度,充分发挥政府法律顾问和第三方评估机构作用,强化规范性文件、重大行政决策、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查,不断提升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全面推进依法治区,进一步完善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制度,实施“八五”普法。推进跨领域跨部门和镇(街)综合执法改革,提升基层依法行政能力。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加快法律援助信息化建设。

  (三)全面加强效能建设。全区政府系统要以抓落实为天职,把狠抓落实、狠抓执行放在突出位置,以政府抓落实的“担当指数”换取武江的“发展指数”。深化简政放权,完善权责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推进镇街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镇街权责关系,激发镇街发展活力。深化政务服务改革和“数字政府”建设,推广“一件事”主题式利企便民服务,确保不低于95%的政务服务事项纳入全流程网上办理。坚持实施工作任务项目化、清单式管理,确保各项工作权责分明、高效推进。强化工作调度和督查考核,完善政务督查、行政问责等机制,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

  (四)全面加强廉政建设。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反腐,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全面加强廉洁政府建设。认真落实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主体责任及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严格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持续提升工作作风,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决防止“四风”反弹回潮。坚持政府过“紧日子”,严控“三公”经费,优化支出结构,把钱用在促发展、惠民生的刀刃上。加强对重大政策措施落实、财政资金、国有资源资产、工程项目等方面的审计监督。全力支持纪委监委开展工作,坚持有腐必反、有案必查,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良好发展环境。

    各位代表!实干成就梦想,奋斗铸就辉煌!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为推动武江走好“二次创业”新征程,建设韶关“双化双融”先行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率先突破区而努力奋斗!

    名 词 解 释

    1.“五小”:小公园、小绿地、小广场、小停车场、小农贸市场。

    2.“三旧”: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

    3.镇域提升“139”工程:“1”是镇街整治提升专项规划,“3”是垃圾、污水、“六乱”三项整治,“9”是九项基础工程。

    4.“打擂比武”:围绕龙归-江湾和西河-重阳两条美丽乡村精品线路沿线的27个行政村(94个自然村),组成27个组团,采取“党政主要领导包片、处级领导抓村、科级干部驻组、百家企业扶点”的方式,构建起“区-镇-村-企”组团作战打造一批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工作格局。

    5.“三清三拆三整治”:清理村巷道及生产工具、建筑材料乱堆乱放,清理房前屋后和村巷道杂草杂物、积存垃圾,清理沟渠池塘溪河淤泥、漂浮物和障碍物;拆除农村危旧废弃房屋、露天厕所,拆除乱搭乱建房屋,拆除违规商业广告、招牌;开展垃圾整治、污水整治及水体污染整治。

    6.“河湖清四乱”:清理河湖乱占、乱采、乱堆、乱建。

    7.畜禽养殖“三区”划定:对行政辖区内畜禽养殖区域划分为禁养区、限养区、可养区三大类。

    8.“6+4”党员领导干部带头抓项目机制:“6”是指挥部下设政策研究与项目策划组、项目前期工作与招标管理组、项目征地供地保障组、项目资金保障与核算组、项目跟踪与安全质量监督组、项目工作考核考评组共6个专责小组;“4”是在政策研究与项目策划组内设立产业发展组团、城乡建设组团、民生事业组团、生态发展组团共4个组团。

    9.产业链招商“3+3+4”工作机制:实施一批落地难、办事慢攻城拔寨行动,实施一批提效率、优服务机制创新行动,实施一批补短板、强弱项产业强基行动;开展招商项目质量竞赛,开展项目落地绩效竞赛,开展招商服务口碑竞赛;严肃查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问题,严肃查纠“等待观望、慢半拍”的问题,严肃查纠“推诿扯皮、中梗阻”的问题,严肃查纠“亲而不清、清而不亲”的问题。

    10.“六个一”党建引领网格化疫情防控机制:即“一个网格一个支部,强化队伍凝聚力”“一个社区一张拼图,提升摸排精细度”“一个关卡一座堡垒,把控防疫关键点”“一名党员一面旗帜,发挥先锋模范性”“一个网格早晚一会商,增强信息及时性”“一个薄弱社区一个帮扶,加强整体严密度”。

    11.“双化双融”: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产城融合、城乡融合。

    12.“工改工”:拆除旧的产业用房,建设新的产业用房。

    13.“双变”:厂区变园区、产区变城区。

    14.“专精特新”和“小巨人”企业:指主营业务和发展重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相关要求,技术创新和融资能力强,发展速度、效益和质量好,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道路的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的佼佼者,是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排头兵企业。

    15.“三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

    16.文化IP:指一种文化产品之间的连接融合,是有着高辨识度、自带流量、强变现穿透能力、长变现周期的文化符号。

    17.“链主”企业:指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发挥自身比较优势,逐渐具备某一产业上中下游核心凝聚力的企业。

    18.“3+2”产业链招商:在全区范围内构建以智慧装备、医药健康、城市时尚服务业三大产业为重点,新能源新材料、生态农林文旅两大产业加快发展的“3+2”现代产业体系。

    19.“村改居”:指农村户口改为居民户口,村委会改为居委会或社区委员会。

    20.“河阳片区”:西河镇北片与重阳镇南片连接片区。

    21.“四个不摘”: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监管。

    22.九大攻坚行动:即农村违法乱占耕地建房整治攻坚行动、高标准农田建设攻坚行动、种业翻身仗攻坚行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坚行动、农村供水保障攻坚行动、村内道路建设攻坚行动、美丽圩镇建设攻坚行动、渔港建设攻坚行动、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攻坚行动。

    23.“三条控制线”:指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

    24.“一张图”:指国土资源“一张图”工程,是遥感、土地利用现状、基本农田、遥感监测、土地变更调查以及基础地理等多源信息的集合,与国土资源的计划、审批、供应、补充、开发、执法等行政监管系统叠加,共同构建统一的综合监管平台。

    25.空气质量“六项指标”: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一氧化碳、臭氧8小时浓度、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

    26.“五水共治”:按照“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系统治水、综合治理”的原则,把治水工作与防洪排涝能力提升、水环境综合整治、水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从水体、水岸、水面、水底、水源五个方向统筹推进治理行动。

    27.“两高”:高耗能、高排放。

    28.教育“四大工程”: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工程、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培育工程、师德师风建设提升工程和思政课创新实践工程。

    29.“3+3+1”教育项目:即按北片、中片、南片区各规划新建3所公办幼儿园、3所小学和1所初中。